提问的心理卫生
长期以来,在课堂提问中,有些老师不大讲究心理卫生,主要表现在: (1)提问专叫优生,省时省力省心;
-
提问专找差生,哪壶不开提哪壶;
-
提问是为了教训、寒碜、讽刺、挖苦学生,对学生回答轻易地批评或否定。
这些情况只能说明教师的教学水平欠佳和教学心理不够健康。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爱和被爱是人类从生到死发展过程中一直起着
积极作用的基本因素,爱的体验是完整而持续地实现自我发展所必需的基本成份。因此,在课堂提问中,教师要充分运用自己最健康的心理品质—
—师爱,爱护学生的发言热情,尊重学生的人格,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作恰到好处的提问,使之获得成功感和满足感。在学生思维“卡壳”或发生“危机”的时候、要采取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疏通思维渠道,用肯定评定的策略帮学生走出“危机”。在学生给出独特见解、方法和结论的时候, 教师要及时地充分肯定,以发展学生的特殊能力。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贝蒙认为:通过评定人们的行为能改变自我知觉, 从而影响态度的改变。他认为强调肯定的评价能更有效地改变人们行为。其科学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第一,继续强调否定行为可能影响学生用一种否定的方式评定自己, 从而导致他们在一种与这种否定的自我知觉一致的方式里行动;
第二,如果人们把改变自己的行为当作说服的结果,这个新的行为就不可能持久。因为他们把这个新的行为归因于被说服,而不是归因于他们的自由选择。相反,当人们把改变行为的原因归结于自己而不归结于客观原因时,他们的态度才可能真正改变。
所以,在课堂提问中,无论学生回答是否完全正确,都要尽可能地避免批评,更不能教训、寒碜、讽刺、挖苦,而应充分使用肯定评定的策略, 尽可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功感和满足感,体验学习的愉悦,增强学习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