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形成性测验的使用和补救教学

徐州四中 孙 蕾 “诊断”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具备的一个环节,是构成课堂教学

的必要部分。

目前教师普遍使用的诊断主要手段是各种考试和测验,通过学生取得的成绩——分数给以等级分类,分数成为评价一个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尺, 教师借助于分数来压制威胁学生,学生为分数而学。有的教师不研究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不采取因人而异的个别对待的教学方法,使有的学生背着低分包袱,越负越重,教师工作上的简单化,带来的却是教学上的失败。分数还造成许多人为的冲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家长、甚至学生之间、教师之间、家长之间都时有发生。抄袭、作弊、物质刺激等,弊病也接踵而来。这样的诊断作用消极,措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屡遭差劣者就会感到诅丧,失去了学习的信心,而个别分数高的学生也会感到为分数而学失去兴趣。诊断结果不是对症下药,而是造就了一批不合格的毕业生。

为了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一代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为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就必须用先进的教育思想、用现代教育与心理学结合的方法逐渐改变旧的传统观念。在基础教育中,突出的目的不是选拔而是造就,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是“九年义务教育法”

中提出的教育使命。

学生掌握知识是在学习——认知活动的许多不间断的阶梯组成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的,而每一个学习阶梯(即知识点)是独立的一个整体,又是下一个阶梯的基础,学生沿着阶梯上升的时候,在掌握知识、养成技能、发展能力诸方面都有一定的目标。形成性测试就是在每一单元结束时把学生的学习活动的进程或结果同拟定的教学目标相对比,确定学习——认知活动的水平和质量,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心理机制方面,通过形成性测试、评价得以完善。因为,每一知识点的建立是双向的,一面吸收新的知识, 一面不断充实原有的知识结构去适应新的,同时改变原有的知识结构去创立新的。在测试中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强化,并且设立新的情景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以达到学习目标。

形成性测试题的编制不同于过去教师的测验题试卷编制方法,编制的依据是教学目标。它根据各个知识点(各章、各节内容)各个学习水平(识记、理解、简单应用、综合应用、创见)按难易、重点、难点(视学生学习情况)用各类表格——双向细目表现规划出蓝图(见后例),然后选出相应试题。就象医生开出一张全面的体格检查表一样,按正常人的各部分器官提出各类检查项目。这样的试卷避免了盲目性,较全面地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情况。

正确使用形成性测验试卷关键在于评价。评价的手段不同,效果也就不同。评价的目的应该是,教师通过评价对所教的学生有一个较具体的认识:对所教学生中各种优点和特殊才能禀赋的识别,对学生中的不足,存在的症结加以辨认,以获得诊断信息。学生通过评价达到自我认识、自我调整、自我提高。

评价的方法是学生独立完成测试题之后,当堂由老师公布答案,由学生自己改或互改,或小组改,也可将试卷收上由教师批改对错,而不给记分。让学生自己根据试卷评分标准自己给自己评分。然后让学生根据自我评价图表寻找在学习水平和知识点各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提出自我调整意见。例如在初中物理第一册第二章§1~§5 节教学后进行形成性测验,某学生填出表 1、表 2、表 3,并作出自我评价图,就可直观地知道自己的成绩和不足,从而提出自我调整意见。

表 1

大题号

小题号

知识点

学习水平

得分标准

实得分

1

§ 1

识记

4

2

§ 2

4

3

§ 2

2

4

§ 3

6

5

§ 3

8

6

§ 1

理解

4

7

§ 1

8

8

§ 1

2

9

§ 2

6

10

§ 3

识记

2

11

§ 4

应用

12

12

§ 4

理解

10

1

§ 4

理解

5

2

§ 2

应用

5

1

§ 3

应用

11

2

§ 3

应用

11

表 2

知识点

§ 1

§ 2 § 3

§ 4 — 5

得分标准

1

17 38

27

实得分

得分率

表 3

实习水平

识记

理解

应用

得分标准

26

35

39

实得分

得分率

得分率 = 实得分

应得分

教师要做的工作是对学生的自我评价进行分析,作出补救教学的措施,设计该次测试分析总结课的教案,编制平行性测试题。

一开始,对所教班级及学生都必须做一些过细的了解工作,使教师对他们的原有的识知,能力水平,他们中不同学习特点等方面都能心中有数, 经过几次形成性测试分析就可以有连贯性变化比较,较快地掌握各个学生,各个班级在学习上存在的症结。因此,在形成性测试后,先综合分析学生的评价结果,可采用表格式并绘成折线图(仍以前例形成性测验为例)

总分

学号

姓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2

1

2

1

黄霖

4

3

2

4

6

3

8

2

6

2

10

0

5

0

9

9

68

2

赵琳

4

4

2

6

8

4

8

2

6

2

10

2

5

5

12

12

94

Μ

Μ

Μ

Μ

合计

175

175

110

298

362

225

333 84

312

126

583

330

305

230

723

674

应得分

272

272

136

408

544

272

544 136

408

136

816

680

340

340

816

816

得分率

0.64

0.64

0.80

0.73

0.67

0.83

0.61 0.62

0.76

0.93

0.71

0.48

0.90

0.68

0.89

0183

得分率=合计总分/应得总分

(1)知识点得分率 (2)学习水平得分率

形成性测试总结课(教案)

认识桥梁

1 、力、重力 2 、力的单位

3 、弹簧天平原理 4 、解题格式和要求

教学方法

总结、讨论、个别指导、反馈纠正

教学程序设计

  1. 、设计依据:初二(6)班学生来源主要郊区为多,初一年级为六个班级中最差的一个,第程一章掌握情况:以识记较好(学习方法以死记硬背为主),理解,简单应用较差。

  2. 、总结⇒ 分识记、理解、简单应用⇒ 分组,针对测试题,自我评价讨论⇒ 提

问(以个别错设/得较多的为对象,纠正)⇒ 进行平行性测试⇒ 课堂及时反馈, 纠正。

教学内容

识 记 共性:

1 、重力(生 垂直)

↓ ↓

受到 竖直2 、力的单位:

常用、国际换算单位:

1 千克=1 千克力

1 千克=9.8 牛顿

质量、重量概念不清3 、 g 的写法、意义

9.8 牛顿/千克

9.8 牛顿/千克

4 、弹簧伸长,长度理解: 理解:

共性:

受力 手提桶

1、力的研究对象施力 脚踢球

  1. 、力的作用是互相的手推墙,手提桶

  2. 、弹簧伸长与拉力关系

拉力,弹簧长度弹簧伸长2N 30cm

6N 9cm

8N 12cm 简单应用

共性

1 、 G=mg

单位,质量和重量的区别2 、弹簧秤的用处及读数

测 力 gf kgf 测重量 克力 千克力

(用测力计实验矫正)

个性:

1 千克的质量=9.8 牛顿

1 千克力=9.8 牛顿/千克

(蔺永兰、鲍剑波)

1 、质量是 1 千克的物体重是

9.8 牛顿/千克

  1. 、 1 千克等于 9.8 牛顿

  2. 、 1 千克等于 9.8 牛顿

(孔艳)

个性:

  1. 、吸引力与重力

  2. 、弹簧长度正比例立式

(张静、蔺永兰)

个性:

  1. 、 m=30 千克

  2. 、单位不参加运算

(李怡然)

情感领域要求

  1. 、有针对性,要使学生知己,及时纠正。

  2. 、通过反馈,纠正,使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的心情。

  3. 、培养独立性学习,学会自我调整,激发兴趣。

平行性测

1 、人拉板车时,人只施力不受力,车只受力不施力,所以人能拉板车。(判断)

试题讨

2 、桌上放置一墨水瓶,以瓶为研究对象,它受到哪几个力作用?施力物是什么?

论、做

3 、有一台起重量为一吨的吊车,它能不能吊起 8820 牛顿重物?

题、当堂

4 、弹簧原长 10cm 挂 100 克物体后,弹簧长 11.5cm 挂 200 克物体后,弹簧多长?

解出

全班各学习水平得分率 全班各知识点得分率

直方图 直方图

图(二) 图(三)

从图表中直观地反映学生在这一单元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学生对受力、施力的同时存在又互可置换的理解,对弹簧伸长的理解普遍都不大清楚。还反映学生在刚开始接触重力时往往容易与质量相混淆,在语言、文字表达时都不注意,学生在将知识简单用于生活时,如重锤线的制作,动手能力也较差。还可以看到在一开始培养学生严格以解题格式解计算题方面,学生做得较好。

从学生普遍存在问题中还可以发现教师在教学上的不足,或者试题编制不合理,也能及时得以纠正。例如在第一大题第十一题中,由于课堂上第一印象给学生的是测力计下挂一重物,学生普遍就认为测力计只能测重量,在填空中都填以测量重量的仪器叫测力计。这是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个小忽视。

在评价分析的基础上,考虑到这一单元形成性测试内容是力学的基础知识,是初二学生学习的第一起步,必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牢固的力学初步概念,同时这一单元和第一章测量中的质量天平等知识紧密联系,对学生存在的错误有必要加以纠正。作出下一堂补救性教学课的教案设计如下,并编制一套平行性测试题给学生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