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语言的针对性操作

教师的语言必须有切实的针对性,不能闭着眼睛说瞎话,教学语言总是受学科、教材内容、学生年龄特征、学生的听讲情绪所制约。文科教学, 要求教师善于运用语调的变化,优美丰富的词汇,使语言富有较强烈的感情色彩,有抑扬顿挫,节奏感强。例如讲到英雄事迹时,声调要明快有力, 高昂开朗;讲到悲壮内容时,声调则缓慢低沉,爱憎分明,努力增强艺术感染力。理科教学,则要求概念阐释准确,定理、原理论证严密,根据教材难易和重要程度,及时改变语调和语速。即使是同一学科的不同教学内容,以语文课为例,由于作品的基调不同,教师的用语也要有所差异。如

《白杨礼赞》、庄严而深沉;《最后的讲演》,激昂而义愤。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也要注意不同语言形式的运用。在小学教学中,根据小学生思维具体性直观性的特点,教学语言特别要注意形象化,避免成人化,突出语调的变换,说话的速度要慢些,对话语言与独白语言相比应占有相对优势,非语言的辅助手段运用也比较多。有一位数学老师在引进“x”这个未知数的概念时,先让学生作几道填空式题的练习,然后用手指着括号对学生说:“面对面的是括号,背靠背的是什么呢?(边说边在黑板上写出x),x 与()都表示我们所要求的未知数。”教师形象地引起学生对已有经验的联想,自然地实现了新旧知识的过渡,并防止学生把 X 写成)(。中学生,抽象思维开始逐渐占优势,教师语言必须随之改变,即加大逻辑

语言、道白语言的比重,对语法、修辞、逻辑的要求更高了。说话要看对象,“没影的事儿”适合少年儿童的口味,对高年级学生则说:“无稽之谈”较为妥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敏锐地洞察学生思想情绪的起伏变化,灵活、机敏地运用和调节自己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