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语言的自控性操作

所谓语言的自控性,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始终保持清晰的自我意识,较强的自我监听能力,自觉地掌握自己言语的品质,准确地控制知识信息输出的程序、内容和形式,适时调整自己言语的速度、频率、节奏、韵味等, 教师在讲授中应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牢牢把握语言信息的主动权。在教学实践中,有几种情境教师语言容易失控:情绪激动时,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无休无止;讲解重点、难点,旁征博引,喧宾夺主;重点讲完,闲言碎语,填塞时间;讲得顺利,自鸣得意,节外生枝;讲得不顺手,偷工减料,或责怪学生等等。为了克服上述失控现象,教师一定要精心备课, 注意教学节奏,并注意几种话不说,即“哗众取宠的热门话不说;显示自己的‘贴己话’不说;似是而非的胡涂话不说;可有可无的额外话不说; 反反复复的‘车轱辘话’不说;有伤大雅的污言秽话不说⋯⋯”(课程·教材·教法》1984 年第 3 期第 13 页)教学中一点“水份”没有不好,干巴巴的,味同嚼蜡;“水份”太多,影响知识信息的质量,也令人生厌。

其次,提高警惕,特别注意容易失控的地方,如:心情高兴的时候, 时候,容易借题发挥;心情悲哀的时候,容易忽略主题;讲得顺利时,易随意引伸;不顺利时,易偷工减料。再次,培养自我监听能力,及时调整语言和改正错话。所谓自我监听,就是教师对自己的语言表达,要做到心中有数,一刻也不放松,只要使用口语表达,就要用自己的耳朵去监听自己的语言输出情况,检验是否符合自己的意图。这样,即使偶然有一时不慎,失嘴说错,也能从“监听”中发现,随时进行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