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化枯燥为生动的技巧。
在教学时,不少概念、原理,都比较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不大,教师可以根据中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先从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现象、实例入手,再加以探讨;或者结合所学内容举些常见的例子,说明这些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运用,使枯燥的概念变得有血有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生产相对过剩”等内容,学生很难理解,若是从理论到理论则难免枯燥、呆板、味同嚼蜡。而有位老师却讲得感人至深。他先讲了一段令人心碎的对话。那是三十年代爆发经济危要期间的一个滴水成冰的严冬,美国煤矿工人家庭的母子二人。儿子问母亲:“现在天气这样冷, 为什么还不生火?”/母亲:“我们买不起煤。”/“为什么买不起煤?”/ “因为你爸爸失业了。”/“爸爸不是挖煤工人吗?”/“因为煤生产得太多了。”这段很能说明问题的对话,使同学们加深了对生产相对过剩的理解,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注意从身边的实例入手,就可以把枯燥的道理变得生动有趣、浅显易懂。有的刊物还开辟了“身边的语文”、“身边的科学”等栏目,讲课时适当地举例,同学们都会兴味盎然。比起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的讲述,会生动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