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多次批改法

目前的作文批改,大多是一次性地作出结论、定出成绩,无论优劣、是否合格,都不用学生继续修改,把批改视为该次作文的终结。此种作法, 费力不少,收效寥寥。因为学生初写作文,多有不合格,或得分不高。如果批改后终止修改,就会造成该次作文大面积“歉收”。因此,应该改革一成不变的批改模式,变一次批改为多次批改。

所谓多次批改,即在批完一遍后,将不合格的再退回去,令其继续修改。如此反复,直至合格为止。这比一次性批改科学。

从信息反馈的角度来看,一次性批改是不科学的。文章是信息载体, 写文章的过程就是信息流程:

作文多次批改法 - 图1

由图看来,整个信息流程也就是审题、立意、选材组材、布局谋篇、反复修改的过程。信息输出后是否接近目标,需要再返送回输入端进行衡量。如果未接近目标,就必须再通过流程加工处理,几经反复,直至完全达到目标为止。这个过程即反馈。可见,作文信息的反馈就是根据要求反复修改的过程。其过程有两个环节:一是学生打完草稿后,按照要求自已进行反复修改;二是教师批改后,发出反馈信号,再让学生继续修改。就多数学生而言,批改是反馈过程的一个中间环节,而不是终结。只有加强反馈,才能收到较大的信息价值。显然,一次性批改是违背信息反馈规律的,它不能够也不可能收到较大信息价值。这是导致作文教学低效率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心理学角度看,一次性批改弊多利少。大量研究证明,兴趣与成果有密切的联系。人对已获成果的愉悦会直接变为继续获得成果的兴趣和动力。一个学生该次作文取得了好成绩,必然产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为下一次作文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提高写作积极性。而一次性批改很容易使一部分水平差、成绩低的学生情绪低落,导致不良因素产生,影响写作的积

极性。针对这个问题,我进行了两次问卷调查,被调查的学生都认为这个办法好,觉得写有兴趣,奔有目标。这说明,一次性批改严重地抑制了一部分学生的写作兴趣,扼杀了写作的积极性,使之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原来写作有兴趣的因几次作文不理想而淡薄,写作差的因此而丧气。这是一次性批改的明显弊端。

从许多名家成功的经验看,一次性批改更不足取。古今中外,许多范文力作,大都是经过多次修改而成的。马克思写《资本论》,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都是数易其稿。名家们都如此重视修改,何况学生习作。总之,变一次批改为多次批改,是提高作文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我们应当从指导思想上转变认识,把批改视为作文指导中一个中间环节,是修改的继续和深入。要不怕麻烦,批了再改,改了再批,跟踪指导,直至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