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和谐性原则

即课堂提问要与学生思维特点相适应。

学生思维的不同特点,对教师课堂提问有不同的要求。总的来说,课堂提问的和谐性原则,有以下几个具体要求。

  1. 课堂提问要及时。

及时提问,能适时创设有利的思维情境,使学生思维积极活跃,以便充分利用思维趋向性的驱动力作用,同时,由于学生思维程序性特点,提问应与学生思维同步。问得过早,学生思维跟不上,破坏了学生思维的程序性;问得过晚,起不到提问的引发作用,失去了提问的必要性,不能充分发挥思维程序性的作用。

  1. 课堂提问要引辨。

学生为了解决问题,思维过程必然会体现了反思性特点。教师应利用提问对学生的思维予以点拨或校正,使学生能顺利地通过反思,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既充分发挥提问的主导作用,又不破坏学生思维的主体作用。要特别注意对学生易混的概念、易生错觉的法则、逻辑关系或隐藏在学生头脑里的某些“潜在假设”提问,引导学生辨异求同,利用思维的反思性待点,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1. 课堂提问要引探。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学生思维的预见性特点,给教师提供了培养的前提和依据。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思维

实际,提问引导学生探究和挖掘思维过程中所得到的那些可以继续拓深拓广的思维结果。既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探究习惯,又让学生享受到自我创造的愉悦,巩固和完善学生头脑里已有的认识结构,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总之,明确性原则是课堂提问的基础,和谐性原则是课堂提问发挥效益的根本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