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使用伴随语言

非言语交流,还包括说话时的非言语伴随,如音量、节奏、音寓、强度、犹豫和沉默等。就拿讽刺语言来说,它从伴随语言中传输的信息比话语本身还要多。

研究表明,教师缺乏自信或者对教材理解不深,都会通过伴随语言表现出来,较多的出现“这个,这个⋯⋯,那个,那个⋯⋯”或者“嗯嗯啊啊”等无意义的伴随声,以此延缓思维反应的时间。有些人则是从小养成一种不好的说话习惯。不管是那种语言造成的,课堂上出现这些形式的伴随语,都会刺激学生的厌倦之感,影响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应努力避免这些伴随语的出现。

伴随语言中表现情感最明显丰富的是“沉默”。“沉默”在交际中起何种作用,要依据特定的语境和说话者的表情来制定。同样是“沉默”, 有时表示轻蔑、鄙视、不喜欢,有时则表示同情、怜悯,有时还表示否定或反对。教师面对自己的学生使用“沉默”,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有“轻蔑”或“鄙视”的意味,即使有严重过失的学生,在人格上也要尊重他。“沉默”在维持课堂纪律方面有神奇的效果,每逢课堂骚乱乍起,有威信的教师只消来个“沉默”便可以恢复平静。在回答教师提问时,“沉默” 会给学生带来思考的时间,吝惜“沉默”的使用,就等于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机会。所以,教师在提问之后,最好能恰当的运用“沉默”。总之,“沉默”是伴随语言中较为复杂的问题,有关“沉默”的其他作用与使用技巧, 尚待进一步的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