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复习与新知学习的辩证法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即复习运用已有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知识。我们认为这句话还有另一面的意义:获得新的知识,又有利于加深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列宁多次提到德国工人哲学家约瑟夫·狄兹根(1882—1888) 曾说过的一句著名的话:“重复是学习之母。”巴甫洛夫也认为“重复是形成和巩固联想的必要条件”。课堂教学中进行新知识教学时教师往往要复习旧知识,即所谓“重复”,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知识教学。“故”与“新” 不断往复,学生便不断地获得新知识。这种往复,不是回到原来的水平上。复习已有知识而获得新的知识,学生的知识的量,便螺旋式地向上升;学生获得新的知识,从而又加深了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学生的知识的质,便钻井式地向深处伸延。教学是不断“温故知新”的过程,学生就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学习质量,不断增长知识与技能。

为什么复习和运用已有知识,能够获得新的知识呢?其原因大概有三:

1、事物都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前后是互相联系的,人

的认识活动也是如此。人们掌握了一些已知判断,便可通过联想和逻辑推理,获得新的判断,新的知识。

2、由于事物是联系的,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改造事物的能力,便有“迁移”作用。譬如,懂得了语文知识,就有利于各门学科的学习;懂得了数学知识,就有利于物理化学的学习:懂得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就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懂得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又有利于学习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3、“温故”可以吸取经验教训。古人说的“吃一堑长一智”、“前车之覆后车之鉴”、“亡羊而补牢”、“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都是这个意思。

为什么获得了新的知识,又会加深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呢?其原因大概也有三:

1、为了获得新的知识,对已有知识,不仅要复习,而且要运用。这种复习和运用,必定会加深对已有知识的理解。

2、运用过的知识,在大脑皮层会建立更加牢固的联系,并且转化为一种能力,因而使所得的知识更加牢固。

3、新的知识是通过运用已有知识而获得的,已有知识正确与否,在此过程中就进行了一次复查和检验,通过鉴别,可以保留其正确的,剔除其错误的。

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组织学生复习已有知识,运用已有知识去获得新的知识。

复习已有知识,不能机械地重复,而要从不同角度,增添一些新的“信息”,再现原有的知识。赞科夫试验过,每次从新的角度使旧的材料重现, 即复习时掺入一些新的成分,比只要求简单重复旧材料学习效果好得多。这样的复习,可以从各个方面加深对某项知识的理解。复习已有知识,并不能自然而然地获得新的知识,要获得新的知识,还需要通过联想和逻辑推理。教师应当指导学生不断提高联想和推理的能力。有位教政治经济学的教师,在课堂上教学商品与货币的知识时,讲过商品价值与货币价值的有关知识,讲过商品价格因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原理。在考试时,出了这样一道试题:在价值规律自发起作用的条件下,如果供求关系不变,商品的价格会不会变化?为什么?这个问题,教师在课堂上没有直接讲解过。有些学生回答价格还会发生变化,因为商品的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决定商品价格的基本因素之一是商品的价值,而商品的价值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变了,商品的价值就会变,商品的价格自然跟着变。决定商品价格的因素之二是货币价值, 货币价值变了,商品价格也会变。这个回答是正确的。这些学生能把商品与货币的有关知识联系起来作出判断。而另一些学生则认为价格不会变。其理由是,商品的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而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供求关系不变,价格也就不会变。这个回答是错误的。其原因是,他们没有把已有的关于决定商品价格的因素的知识联系起来,并且把供求关系的变化看成是影响商品价格的唯一因素。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指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推理的方法,才能做到“温故而知新”。

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教学哪些新知识,教师要有一定的计划,如何运用学生已有知识为教学新知识服务教师要在备课时考虑好。每堂课都要

合理安排复习已有知识和教学新知识的比重。有些课以复习已有知识为主,有些课以教学新知识为主。一堂课,如果完全是复习已有知识,不教学新的知识,未做到“一课一得”,学生就会感到厌倦,也就失去了教学的意义;如果一节课全部是教学新的知识,而且教师又不是从学生已有知识中引出新的知识,学生便不易接受,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要把复习已有知识和教学新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