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语言的音量控制方法

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点之一,是教师教会学生认识。无论是钱梦龙的“三主”,还是魏书生的“六步”,都体现一个共同的特点: 教会学生认识,即教会学生学习。当学生处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愤、悱”状态的时候,教师的精讲一般以“陈述型”为基调。“陈述”基本音量,应分量不大,与重相对而言“轻”。当然这以教室后座也听清为度。

目前课堂教学,语调弊病之一是音量高八度的“吼叫”。“量”如晴空霹雳,“色”是声嘶力竭,一声高一声,一句复一句,句句声声炸耳、刺人,使人心烦意乱,不能卒听。美国阅读专家 G·R·施道弗博在《阅读一个思维过程》一书中,强调指出“阅读即思维”,“提高阅读效率关键在于调动思维”。教师讲授中,随时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层层推理, 步步深入向纵深方面思考。在学生进行产密的思维活动中,教师“喊”、“叫”不但是对思维活动的干扰,一定程度上还使学生的尊严受到刺伤。相反教师在课堂上音量适当,既能体现有长者宽厚与慈爱,又有同辈人的平等意识。在“平等”、“尊重”的心态下,学生思维开阔,思维敏捷, 解决问题迅速。

音量适当,相对“重”而言的“轻”,不等于那音小势弱的“念经”、“病吟”弊病。我们提出音量适当,不仅指音量“气”的高低,而且指音势的强弱。魏书生课堂语调,音量不高,声音较低但气势很强。声声字字激人思维;字字声声,力沉千钧。听他上课,声音并不宏亮,情绪很少激昂,但句句声声无不让人荡气回肠。当然,在课堂教学中,音量大小也不单一固定不变。对风格不同的作品,如吟痛“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当应用高昂、雄壮声调;吟诵“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戚戚” 时当应用低沉、缓慢、清雅而感伤的音调。这里音量适当“与重相对”的“轻”,是指课堂教学的“常量”,其“变量”,要根据具体语境,更要融进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感情。很少教师运用改变声调这一技巧, 也许大部分人根本就没想到音量的改变能控制注意力。大少数教师能变换音量吗?当然能。沉默——即无声——是教师最有效的工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