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教学“心理眩感”的技巧(二)

——机械重复转述的消除 “学则须疑。”在教学中提出问题激起学生思考,这是常用的教学方

法。但是有的教师在讲解疑难问题时,由于自己掌握了答案,以此作“一定之规”,对学生的回答和问题的实质不作分析和启发,习惯于机械地重复强调,转来转去老是那么几句话的复述。结果,一阵旋风吹灭了学生刚刚冒出来的灵感的火花,转昏了头的学生自然会产生心理眩感,真是“不讲还清楚,越讲越糊涂”。

美国密执安大学的心理学家梅尔和伯克做的一个实验,很能说明我们课堂教学中机械重复的弊病。他们向一组被试的大学生提出下列问题:“有一个人用 60 美元买了一匹马,又以 70 美元之值卖了出去。然后,他又用

80 美元买回来,再用 90 美元之值卖出去。在这一桩卖马交易中,他赚了多少钱?”对于这么一个简单的帐,并且给出五组答案供选择,结果正确率不到 40%,是这些大学生们只具有小学生水平么?不是的,是价格变动的数字的机械重复,造成了他们的心理眩感。

变机械重复为点拨关键是消除机械重复转述的积极办法。

注意中心不突出的机械重复,也是一种附加信息量过大的表现,避免这种重复同样需要求异思维,只不过不是求助于对立面来控制附加信息量,而是寻找注意中心,适当加入“不同色彩”的信息,去勾勒突现注意的中心。例如,在前例卖马的算题中,马价的变动是关键,可以设想一下价格变动的原因,如:马的种类不同,时间或地区不同可以引起差价不等,⋯⋯把这些元素与题目中实质性的元素重新组织一下,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某人以 60 美元买进一匹白马,又以 70 美元之值卖了出去;再花 80

美元买了一匹黑马,再以 90 美元之值卖出去。这桩卖马交易中他赚了多少钱?梅尔和伯克将改组后的题目考另一组大学生,结果全都答对了;赚了20 美元。两组数字一样的问题,后者只是在马的字前加了一个说明“不同颜色”的字,问题的实质马上就突出来了。

在课堂教学中,解几何题时作辅助线,物理或化学上的图示法,讲解英语句型或语法时的替换练习,写作文时强调突出主题等等,都是为了突出注意中心。用“不同色彩”勾勒注意中心的方法很多;一位好的语文教师在分析文章时,总是先抓住主题,然后像雕塑一样,从不同的侧面前前后后、上下左右用刀把塑像雕成立体形象,而不是平面的图画或看不到背面的浮雕;数理化教师常常采用一种“显示错误”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抓住问题中心时,有意引导学生按一定思路展开,想着想着,突然出现出乎意料之外的“死胡同”,此时,再引入一种新的解法,学生们顿时产生“绝处逢生”的颖悟,自觉地把问题的实质“勾勒”出来。

所谓“不同色彩”,就是与原题形式要求不同的词句或思想内容,“勾勒中心”就是点拨关键。倘若因为机械地重复而引起学生眩感时,教师不必过于着急,可以静一静或将问题暂且搁在一边,然后再回过头来对问题中心用“不同色彩”进行尝试性寻找。例如,触类旁通的例证、图示,可以为题目服务的局外信息等,都可以成为“鲜明的彩色线条。”经历了眩感的学生再看这类题目时,定会被突然出现的中心突出的“勾勒”所激动, 反败为胜,教师的讲解反会收到“印象鲜明”的积极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