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教学行为的控制方法与技巧孔子论教师的基本教学品质
孔子认为,作为教师,讲究方式,诲人不倦,是其基本的工作品质。孔子为鼓励学生的积极性,端正他们的认识,及时地进行表扬或批评。
他很讲究表扬、批评的方式及其客观效果。
有一次孔子赞扬子路:“衣敝緼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意思是说:穿着破烂的丝絮袍子,同穿着狐貉皮衣的人站在一起,不感到羞耻,大概只有仲由一个人吧!《诗经》上这么写道:“不嫉妒不贪求,为什么不会好呢?”子路听了,有点飘飘然,老是背诵这两句诗。孔子认为,子路受到表扬的行为固然好,但并不是尽善尽美,太了不起的事情,因此又告子路:“是道也,何足以臧?”(《子罕》)希望他向更好的方面努力。
子贡喜欢品评别人长短,孔子就说:“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宪问》)含蓄地批评他,你就够好了吗?我却没这闲工夫。闵子骞平时很少发表意见,有一次鲁国翻修长府的金库,闵子骞提出:“照着老样子下去, 怎么样?”孔子立即夸奖说:“夫人不言,言必有中。”(《先进》)意思是,你这人平常不大开口,一开口一定中肯,予以充分肯定。
孔子在公开场合指出子路弹瑟的音调很难听,因此有的学生就瞧不起子路。孔子知道后立即向学生们解释,“由也升堂矣,未入室也。”(《先进》)他说子路的学习已经不错了,只是造诣不深;不能只看见他的缺点。
孔子的学生学习热情很高,他们对疑难问题并非浅尝辄止,而是打破砂锅问到底,孔子也总是循序渐进地,不厌其烦地回答。
有一次子贡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回答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他认为,积累充足的粮食和军备,老百姓对政府也就有信心了。子贡又问, “如果迫不得已,在这三者当中一定要去掉一项,先去掉哪项?”孔子答道:“去兵。”子贡并未满足,进一步问:“如果迫不得已,在粮食和人民的信心两者中一定要去掉一项,先去掉哪项呢?”孔子说,“去食。” 并解释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意思是“从古以来谁都免不了死亡,如果人民对政府缺乏信心,国家是站不起来的。”(《颜渊》)
子张问孔子,“怎么样就能治理政事?”孔子回答,要做到“尊五美, 屏四恶。”子张又问:“什么叫做‘五美’?”孔子解释后,子张还要问“五美”之一的“君子惠而不费”是什么意思,最后还要问“四恶”的内容。孔子一一作了解答。(《尧曰》)
学生一问,再问,三问,孔子也一答,再答,三答,直到他们把问题弄通为止。
孔子诲人不倦,还表现在对学生的反复开导上。一个道理,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不断提出,不断深化,引导学生逐步走上正轨。
他为使学生“志于学”,强调要“学”,要“习”,做到“学而时习之”(《学而》),就是说,学了,还要按时温习。这样“温故而知新”(《为政》),温习旧的知识,却有新的体会。孔子又教育学生要“学”,要“问”,
赞扬“不耻下问”的态度。他给学生讲“学”和“思”的关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要求他们把学习跟独立思考统一起来,不能有所偏废。孔子还强调在学习上要端正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只有采取老老实实的态度,懂就是懂, 不懂绝不要装懂,通过刻苦学习,才能获得知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不能只满足于懂得一点学问,还必须从心里喜爱学习,并且以此为乐,那就会不断进步。孔子就是这样谆谆教导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