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具体性原则。

因为儿童的思维活动,大多始于一个实物、一幅图、一道题等具体事物,教师应尽量为学生创造启动思维的具体情境。如教学“分数的认识” 导入新课时的提问。

教师甲:我们都学过什么数?

教师乙:(先出示 8 和 0.5 两张卡片)8 和 0.5 各是什么样的数?

甲的本意是让学生答“整数和小数”,但学生对“数还缺乏整体概念,

头脑中只有无数单个的数,他不知答哪个合适。而乙的提问则为学生创造了具体的思维情境,学生就不至于答非所问。

2、明确性。问话应明白准确,题目不可过大,也不能用学生不懂的

备课术语发问。如教学“真假带分数”时,出示 5 7 4

教师甲:这些分数有什么特点?

12 、 8 、 9 后的提问。

教师乙:比较一下这些分数中分子和分母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特点, 这样的分数和 1 比,大小怎样呢?

很显然,教师乙的提问明白准确,使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观察比较和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