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作用

板书可以说是课堂教学中最平凡、最基本的一种教学手段,其普通程度,大约仅次于讲述。

现在板书研究的理论和实践,已使板书成为一个高精密、大功率的“机件”,可以说是课堂教学的“集成块”。它集课本的“编路”,课文作者的“文路”,教师的“教路”和学生的“学路”于一体,是当代“缩微技术”的巧妙应用。

“缩微”作为一种信息管理的现代化新技术,不但已成为一个独立的高速度发展的技术领域,而且正在迅速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部门。“缩微” 以高密度的信息存贮,不仅可以解决信息以纸为存贮介质所占用的巨大空间,也顺应了当代社会在知识增值、信息膨胀所提出的“微型化”的要求。也许正是在这一点上,板书设计也被人誉为“微型教案”。就像工业技术上的微型电脑、微型飞机、微型汽车、微型电视⋯⋯ 和人文科学领域里的微型小说、微型评论、微型演说等一样,成了时代的骄子。

作如是观,课堂教学的“集成块”,该是板书设计的最恰当比喻,而“缩微”则是板书设计的本质所在。它客观地体现了人们的思维和表达力求删繁就简、教学信息传输力求以简驭繁,以一当百的时代要求。

对板书这种“集成块”的功能,我们不妨从课文《半夜鸡叫》的板书设计中,作一剖视:

集成作用 - 图1

这个设计反映了课文思路,全文以半夜鸡叫这件怪事为主线展开、借助“周扒皮借鸡叫欺压众长工”“众长工借鸡叫痛打周扒皮”这个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反映了旧社会剥削阶级和劳动人民之间的尖锐斗争,长工们的智慧和老地主的愚蠢。同时,板书也反映了编者的思路:详写周扒皮凶狠欺压长工和众长工巧计痛打周扒皮的过程,略写其余,将课文列为“详写和略写”这个重点训练项目的阅读课文。另一方面板书还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构想:除落实“详写和略写”这个重点训练项目外,还要突出课题作为串连全部情节的特殊作用,更深刻地显示故事哲理:“周扒皮欺压”是前因,“众长工反抗”是后果,从而说明“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斗争” 的真理。此外,还能借助板书的巧妙组合,突出课文的情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按事索理”,边读边想的良好阅读习惯。

充分发挥板书这种以简驭繁,从微知著“集成块”作用,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把握教材的深度和教学技艺的力度,还必须善于浓缩信息。

附:“板眼”效应

雷高社诗有“诗眼”,文有“文眼”、语文教学的板书也有“板眼”。一个

高质量的板书,首先在于它的内容的精当,“板”上所“书”,为“板” 上所必“书”。“书”在精而不在多,只要让学生能通过此一思维板图体味出课文内容的精髓即可。板书设计应有其核心,以统帅全“板”,这个核心,即是“板眼”。

板书的设计因人而异,因篇而异。而好的板书既有一定的整体性、科学性,又符合一定的审美原则。构思板书,必须安排好“板眼”的位置,

以便学生能够见“板眼”而知全“板”,见全“板”而明全篇。笔者很欣赏这样一幅板书:

《守财奴》

集成作用 - 图2

一枚铜钱,四个场面,一个核心。突出一个“财”字,一切围绕“财” 转,“财”即板眼。看到“财”字,同学们就看到了守财奴的形象,知道了他的一系列行为,实质上是在夺财、骗财、惜财、殉财,明白了资本主义社会就是赤裸裸的金钱社会。

有些板书,为了突出板眼,除了把板眼放在重要的位置外,设计者常常还要特别地对板眼加以强调,如用着重号、横线、方框、彩色粉笔等。前不久,听了一位教师讲鲁迅名篇《药》的公开课,其板书给笔者留下了颇为深刻的印象。板书如下:

集成作用 - 图3《药》

这个板书看似平常,并无高明之处,然细细咀嚼,方见其妙。它不仅列出了一般小说和本篇小说的结构特点,显示了本篇小说情节发展的两条线索,而且还指出了明、暗线上的几个主要人物。更值得注意的是它的“板眼”——“人血馒头”。一方面它位于板书中央的醒目位置,“人血馒头” 成了明暗线的交结点,使人明显感到,“华”家的悲剧,“夏”家的悲剧, 在这里交织成了“华夏”的悲剧,而“药”正是用这样的悲剧历史炼制而成的。另一方面,教者出人意料地用红色粉笔(其余均为白色)把“人血馒头”重重地写在黑板上。几个血淋淋的红字。饱含着血淋淋的教训。如同人血染红的馒头,把学生带进了故事的氛围,可谓点睛之笔。这不仅增添了小说的悲剧效果,而且使学生真正地悟出了“药”的深刻含义。可算是“板眼”效应吧。

附:板书与教师素质

黄晓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课堂板书是一个很重要环节。课堂上,老师向

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主要是通过语言表达板书。有人说黑板是老师的“责任田”,形象地道出了板书的重要性。好的板书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增强学生的感受能力,还可以获得一种美的享受,同时,板书还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一个教师方方面面的能力。

首先,从板书中我们可以直接看出一个教师的书写能力。有的青年老师认为,只要有水平,写字的好坏是次要的。可作为一个教师,应该处处为人师表,而粉笔字正是老师的“门面”,学生看得最多最清楚,如果老师板书时能又快又好,学生会产生一种钦佩感,会认真看和细心模仿,这就从心理上为教学提供了有利因素,久而久之还可以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和作业的质量。遗憾的是我们有些青年朋友在这方面锻炼不够,能力较差, 书写出来的汉字、数字或字母难看难辨,使学生猜疑不定,于是课堂上学生或交头接耳,或相互转抄,或举手发问,这不仅影响了教学秩序,而且给学生造成了厌烦心理,教学效果自然也就不会好。

其次,从板书的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老师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力强的老师能通过简洁的板书,清楚而完整地将自己备课时的思维过程准确地表达出来,学生记得少却收获多,教者轻松学者也轻松,并可以节约出不少时间让学生多练习。相反,在有些老师的板书中却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种是板书看去又多又实,面面俱到,但实际上逻辑不清,条理紊乱,学生抄得很苦却把握不了,老师写得很累却还要费口舌解释。这样的老师往往不是靠拖堂弥补,就是完不成课时计划。第二种是板书单调呆板,“八股气”十足,反映了思维方式的单一性。比如有的历史地理老师最拿手的就是方面之中有大点,大点下面有小点,小点后面还有 A、B、C。这样开药方似的板书虽然便于记忆,但并不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力, 反而更使学生觉得历史地理是死记硬背的东西。第三种是板书零星散乱, 随心所欲,反映了思维的非连续一贯和非整体性。面对这样的板书,学生是无法将这些零星散乱的知识点贯穿起来,更谈不上理解和掌握。

再次,从板书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老师是否有计划性和把握能力。一堂课如果内容多往往要擦一次或几次黑板,这是正常的。但应该是将要讲的内容板书和讲解完了再擦,犹如章回小说,每一章的内容并未完全结束, 但又得有独立性、完整性。有的老师板书时是“脚踩西瓜皮”,写到哪算哪,只要写满了就擦;还有的老师更毫无计划,随讲随擦,一堂课下来都不晓得写了些什么;还有的老师把握不住时间,往往板书到不尴不尬时就下课了,结果不是拖堂就是下个课时衔接不上。

最后,从板书我们还可以看出一个老师的治学态度。一是书写不规范。比如常写不规范的简化字和已淘汰的繁体字,英文则花体字和手写体杂柔,学生无所适从,特别是识字和初学英语阶段,会造成混乱。另外,有的老师板书时爱随心所欲,例如写起来时正时草,时大时小,时斜时倒, 又画圈又加杠,又增字又调行,版面看起来“潇潇洒洒”,其实给人一种治学不严谨的感觉。如果学生作业马虎了事,我们做老师的又何言以对呢?

由此可见,板书对我们的教学是有很大影响的,各学科教学都在努力研究板书的设计,所以作为一个合格的老师,必须具备写好板书的能力。愿我们的青年教师朋友们把它作为一个基本功去认真对待,努力提高。板书设计的九条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