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矫正法

认知矫正法与行为矫正法并不存在必然的矛盾,它们之间的区别只是前者强调行为的心理状态而后者强调行为的外部表现。在课堂控制中,应把两者结合运用。

  1. 激发动机和兴趣,树立远大的人生志向。

研究表明,动机和抱负水平越高,则学习劲头越足,课堂行为问题就越少。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教师应为每个儿童设立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由于学生的基础、能力等的差异,他们对同一教学内容的反应差别很大,觉得过难或太易的学生就会表现出不感兴趣,缺乏学习动机,并由此引发一系列的课堂行为问题。因此,教学内容应适合多数学生的发展水平,并逐渐养成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树立远大的人生志向。

  1. 发展积极的控制点和自我控制模式。控制点是指人们对影响自己生活与命运的那些力量的看法。学生的控制点有两种类型,即内部控制与外部控制、具有内部控制特征的人认为自己所从事的活动和活动的结果是由自身的内部因素决定的;具有外部控制特征的人认为自己受命运和他人的摆布,认为成功与否主要由外部因素决定。控制点作为一种成就动机,影响学生对待任务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与控制点密切相关的是归因理论。教育心理学家发现,学生的不同的归因模式将产生不同的课堂行为。如果学生将成功归因于努力这种可控的因素,他们就会信心百倍,并预期今后再次获胜;如果将失败归因于如能力这种不可控的因素,则就会表现出冷漠、听任失败,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和互不信任,进而产生课堂行问题。

  2. 教师应消除“恶魔效应”和不良的自我实现预言。

与“晕轮效应”相反,“恶魔效应”意指教师按学生的某种不良特征去任意地判断他的其它方面的特征,认为有某种缺点的学生总是一无是处。在我国一般把这两种效应统称为晕轮效应。教师这种片面评价学生的做法,常会引起学生的不满,并最终导致课堂行为问题的发生。与此相似, 教师的自我实现预言也会影响学生的行为。美国社会的学家罗伯特·默顿认为,自我实现预言是一种虚假的信念,这种信念一旦表现出来就会引起一连串的事态,从而使原始的信念成为真实的事情。例如,教师预言一个学生会成为班上的捣乱分子,并经常错把他作为真正的捣乱分子加以对待,那么,教师的行为可能真的会使该生成为捣乱分子。所以教师不应对学生抱有任何偏见,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去评价他、信任他,这样就能清除潜伏的课堂行为问题。

  1. 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和自尊态度。

自我概念意指个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它与课堂行为的关系十分密

切。例如,如果儿童把自己看成是失败者,或是教师的累赘,那么,这种学生产生行为问题的可能性就要比其它学生大得多。因此,教师的职责之一是通过使学生在适合自己能力的水平上体验到学业成功的自我概念。自尊是个人对自己的一种态度,是人格的一个重要特征,它同样对学生的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1. 教师的自我显示应富有理性,易于为学生所接受。

认知矫正法的特征之一是学生对自己学习环境的理解。如果他们认为环境是富有意义、具有激励作用的,那么,就会作出与环境相一致的行为。反之亦然。由于教师是学习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的自我显示必须易为学生所接受,有效地吸引学生。为此,教师应做到如下几点:① 对课堂控制充满信心;②认真教学和启发引导;③公平一致;④了解学生;

⑤密切注视课堂中发生的一切情况;⑥动用移情原理,多为儿童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