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安排座位

小组教学所包含的丰富内容,必然需要以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因而, 学生座位空间形式的变化就势在必然。目前我国中小学普遍采用的座位安排形式可以称之为“秧田型”,它已为大家所熟悉,小组教学一般需对“秧田型”加以改造,可以采用的形式有:

  1. 会晤型:常用于小组学习的初始阶段,它适用于前后两张双人课桌的四人为一组的编制,需要讨论时,前面两位学生回过头即可。其优点是方便,但不利于变动,小组人数也少一点。

  2. 马蹄型:这是适合于六人为一小组的编制形式。它的优点是学生变动座位方便,见图②—1 和图②—2 也有利于讨论,但每组有四位学生的座位方向不佳,在老师板书或演示时不利于观察、记录,另外,小组人数也多了一点。

  3. 万向型:这种形式要求配备单人课桌,而且是带有“万向轮”的, 学生在平时不开展小组学习时,仍按“秧田型”坐,一旦需要讨论,立即将课桌围拢来。这种形式的优点是灵活、方便,且能满足小组教学的多种基本要求,缺点是配备带“万向轮”的单人课桌显得要求较高。

第五,安排座位 - 图1

图②—1:数学课上的座位表

第五,安排座位 - 图2

图②—2:语文课上的座位表

不管采用上述哪种型号的座位方式,都是对“秧田型”方式的改造, 而且一个教学班内的学生数不宜太多(以 45 人为宜),教室的面积也应尽量大些;另外,在小组空间位置的安排上应尽量做到:①小组成员在讨论时能面对面地直接交谈;②空间距离尽可能接近一点;③组长应坐在中心位置上。这样才能较为充分地发挥教学空间结构形态变动的潜在功能。

第五,安排座位 - 图3

图③“万向型”座位的一种形态

课堂操作程序

小组教学通常可以遵循如下操作程序:决策——导引——观察——调整——评价——接续。现简要分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