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化晦涩为晓畅的技巧。
有些教学内容,因年代相隔较远,因而晦涩难懂。如文言文教学中的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官职、官名,当时的风尚习俗等等,都既不好懂又不好记,令人十分头疼的。如果能用移时法——今语古用,古语今用,既风趣幽默,又可化晦涩为晓畅。安徽的刘伯奎老师讲《师说》时,就用了这一方法。课文的作者韩愈 25 岁登进士第,经过许多挫折,才得到“试校书郎”(正九品上)的小官。其后屡遭排挤贬斥,直到晚年才做“史部伺郎”(正四品上)的小官。介绍作者时如果从唐朝官吏制度、品位等级入手,则繁琐而难懂。刘老师却巧妙从“七品芝麻官”的戏说起:“七品尚为芝麻官,九品呢,只能是菜籽官吧,四品呢,大概是蚕豆官了。从菜籽的渺小而至于蚕虫的伟大,韩愈的提干道路是艰难的,曲折的,但他却是一位屡遭贬斥而不迷‘官位’的硬汉,他曾于灾年为民请命被贬,还曾因反对皇帝迎佛骨入宫而几被处死。当时也盛行血统论,出身高贵的无须求师学习就可做大官,出身低贱的大官,出身低贱的学习再努力也受抑制而难出头,这样,社会上随之而来的必然也是‘读书无用论’了。而韩愈的
《师说》就是奋起讨伐这股害国、害民的逆流的战斗檄文。”刘老师巧用移时的修辞手法,把现代汉语的“芝麻官”、“提干”、“血统论”、“读书无用论”移用来来介绍古代的作者和时代背景,仅两三分钟,说得十分明白、风趣。收到了化晦涩为晓畅的极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