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力求使问题简洁,重点突出,变“多”为“少”。

课堂“系列提问”要讲求艺术,要讲究效率,能用一组问题解决的就不提两组问题,能直插主旨的就不绕圈子。教师要“提”在点子上,“问” 在关键处,力争做到教者提问少而精,学者质疑多且深。要达到这一点, 教师必须在提问中发挥信息传递的反馈作用,实现“问”与“答”的最大信息量,使“系列提问”呈现最佳运动状态。因此我们在进行“系列提问” 时必须考虑,不在于提出的问题多少,而在于提的问题是否有价值,要“小” 中求“大”,即教师提出的问题“小”而“精”,学生获得的信息量“大” 而“多”。

如在教《草船借箭》一文时,教师要熟悉课文,弄清课文写的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陷害他,而诸葛亮巧妙地同周瑜斗智,化险为夷,取得胜利的故事。文章是按照“造箭——借箭——交箭”的思路写的。造箭是故事的起因,借箭是矛盾冲突的高潮,交箭是矛盾巧妙的解决。不难看出,借箭是课文的重要部分。由此产生的便是“怎样借”的问题,而“借” 又可分成向友军借箭和向曹军借箭两部分。由此展开就构成了诸葛亮既与周瑜斗智,又与曹操斗智的矛盾三方面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故事情节。因之,教师提出问题就要沿着文章的思路,从“为什么要借箭?”“怎样借箭?”等问题入手,根据学生知识水平,以“借箭”为重点,提出一

组问题:

①想想诸葛亮是在怎样的环境下借箭的?

②为什么诸葛亮知道利用这个环境就能借来箭呢?

③在这样的环境中借箭有什么好处呢?

通过提问,学生分析、讨论,按事实推理的过程,也是师生通过信息的传递、转化、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过程。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信息量,才能完成有规律的综合、演绎和推理,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从而才能获得教与学、问与答的最大信息量,才能达到所提问题以“少”胜“多” “小”中求“大”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