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课文思想意义的五种情境

  1. 背景式情境
  1. 背景知识。甲学生有丰富的唐诗知识,尤其熟习李白的诗;乙学生则对唐诗和李白知之甚少。教师讲授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时,甲学生理解该诗的准确性和速度肯定比乙学生强,这就是知觉背景对知觉对象产生的影响。可以说,学生掌握的背景知识越丰富、越深刻,就越能事半功倍

地学得新的知识。为此,首先应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指导学生利用纵览、跳读、精读、读写等方法,不仅加快速度,而且增强力度,使学生具有丰富的书本知识;同时,要经常性地、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深入工厂、农村,以此扩展学生的社会知识。

  1. 背景氛围。学校环境对学生成长有深刻的影响,它包括软、硬两种环境;软环境即办学指导思想、校风校纪、教师素质等;硬环境指自然环境,如校园布局、建筑风格、教学设施配备等。怎样使学校环境这一背景氛围有益于教学呢?首先要净化软环境,其次要美化硬环境。一个办学指导思想明确,教师素质良好,校风严谨,校纪严明,学习风气浓厚,校园布局合理,教学设施现代化,充满诗情画意和文明向上精神的学校环境, 难道不是对教学有直接或间接的巨大促进吗?而教师的精神面貌、仪表语言和板书等不同样对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有很深的影响吗?

  2. 背景活动。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诺夫从认识规律的参予性(凡识记的材料成为人的活动的直接对象时,识记的效果就更好)出发,提出“启发性外语教学法”,学生在说笑话、做游戏这种轻松的情景中学口语、记单词。背景是动态的,识记是静态的,在动静对比中,知觉对象鲜明、清晰地凸现出来,学生识记效果当然更好,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尽量使用活动背景,强化识记效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物理、化学、生物等课应多进行实验,语文、数学、外语等课应多设计活动。比如语文教师讲授小说、戏剧时,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数学教师讲三角函数时,进行实物实地测量;外语教学中使用音乐背景,创造情境,可以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消化所学课文。

情境教学即教师通过一定的语言、声音或直观性图画去刺激学生的视觉或听觉,让学生处于酷似现实的景象中,使学生思维处于最佳活跃阶段, 从而达到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小学高年级的课文一般都有着深刻的思想意义,只有理解这些思想意义,才能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这也是高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创设情境便是一个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