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教学“心理眩感”的技巧(三)

——模糊反馈的消除

讲课要深入浅出,教师必须既熟悉教材,又要了解学生,不仅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还要了解他们的个别差异。常常听到一些学生反映,某某教师对成绩好的学生评估往往偏高,对所谓差生的评估则偏低。导致这种失误的原因还是心理眩感,不过,这种眩感是由人的感受性变化引起的。

对于差生较多的班级,学生中出现了一点进步,教师马上感到可喜。但对优等生较多的班级,教师却很容易忽视学生所出现的个别差异。这种心理作用叫做差别感受性,它与差别感觉阈限成反比。“在一定限度内,差别阈限近似为刺激强度的恒定分数,用数式表述,即为△I/I=K,其中△ 表示差别阈限,I 表示刺激强度,K 为常数。”这是有名的韦伯定律,根据这个公式可以推断:背景的刺激量越大,人的差别感受性就越小。对于课堂教学来说,越是优等生较多的班级,教师越不容易发现学生们的差异。有一年高考,某市属省重点中学有个班数学成绩有三名学生突破了 100 分,数学任课老师自以为教学成果超人,但这三位学生却私下告诫别人说:“幸亏我们上课不听他的,自己看书做题,不然的话,也会像别人那样,能考及格就不错了。”原来这位老师经常讲错题意,但他自己却一

直蒙在鼓里。

有一次,某视导组在一所省重点中学检查工作,根据事先安排听了一节化学课,那位教师将电离能的概念讲反了,检查组人员从闭路电视屏幕上清清楚楚看到学生们焦急、疑惑的表情,可是这位教师竟毫无觉察,课后还自信地表示:“对这堂课,自我感觉良好。”

教师在课堂上的自我感觉,虽然与他们的某些主观因素(如个性、心境等)有关,但是背景刺激强度的增大(如观摩教学、面对全体优等生等),更是他们感受性变小而不能发觉差异的主要原因。在正常情况下,那些属于宽容型或放任型的教师,更容易产生这种心理眩感。正如一位教育心理学家指出的:“一个缺乏经验的教师,一个不确知他自己能力的教师,或者不确知他能容许自由到什么程度或他的学生实行自由到什么程度的教师, 在一种很有组织和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感到最为放心。”

除了正面与学生发生冲突外,几乎所有的教师都认为自己的课教得不错,他们把少数学生的表面上尊敬甚至恭维的话当作真实的信息反馈,正是这些虚假的信息使他产生了心理眩感。它不仅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甚至会成为某些冲突形成的直接原因。

从学生的面部表情中接收反馈信息是消除模糊反馈的有效途径。

与客观事件的刺激量不同,学生在课堂上形成的背景刺激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这种背景刺激量是由一个个学生的反馈信息组成的,而每位学生的反馈信息也确实存在着差异。在课堂上,求知欲望支配下的学生的表情与课后口头语言不一样,这些表情所表达的信息是相当真实的。

表情中最容易被知觉的是那双闪动着的眼睛。眼睛素有心灵之窗的美称,仔细观察学生的眼睛,你一定会发现:有的诚实而圆大,有的机灵而闪亮,有的深沉而明邃。在教学中,教师要用自己的眼睛始终盯住学生, 让自己的眼光和学生的眼光迸发出的情感融成一体,捕捉学生那思想上闪耀着的火花。当学生凝神思考或专心听讲时,他的双眼就会随着教师的举动而转动。如果对某个问题感兴趣时,瞳孔就会放大;表示怀疑时,眼睛就会变得象雾一样暗淡,而惊疑时,则会从睁大的眼里迸射出咄咄逼人的

光芒。

亚伯特·莫拉宝发现,一种信息的传达是由 7%的语言(单纯的言语)38% 的声音(包括语调、抑扬顿挫和种种声响),以及 55%的非语言组成。在非语言中,面部表情和身势都可以表明学生是否发生了心理眩感。“高兴和惊讶似乎由眼部及脸下部表示的;讨厌只由脸下部表示,生气由脸下半部、眼眉及额头表示。”当某学生确切地表示眩感时,他的整个面部肌肉乃至整个身体都处于收缩式的紧张状态。如果面部表情松驰,但齐颈以下的身势表情却是很不协调地表现出紧张状态,那就说明,他表面上在给教师。“面子”,而内心并不赞同那些教学内容,这种信息最容易模糊教师的教学注意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