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过程目标的评价

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教学评价就是依照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作出的价值判断。通过教学评价能使教学活动得到及时的调整和改进, 使教学效果得到及时强化和矫正,从而使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得到控制和保证。我们在实施目标教学中,在阅读过程中对能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各种教法、学法,以及每一“近程目标”的落实途径等,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手段,寻求减弱随评价伴生的消极因素,由师生共同作出判断。由于班级授课制的弊端,往往使这种群体教学在学期或课程的每个阶段引起各种学习错误。这些错误若累积,将会决定每个学生的最终成绩。因此,须通过多次反复的反馈和按照每个学生需求因人而异地帮助进行矫正。这是对群体教学的一种良好补充。反馈通常采取各种简单的形成性进度测试的形式,诸如听写演牌、指名回答问题等。这些课堂上的测试将会表明每一个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以及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还需要学习的内容。因人而异地帮助进行矫正,是用来帮助每一个学生去学那些还没有学会的要点。亦可通过让学生读辅导读物,查阅有关工具书,让他们互相帮助克服困难,如,教师可让那些成绩优秀的“小老师”辅助中下等学生学习,或采取个别辅导,“开小灶”式地为这类学生补足缺漏,查出错误, 予以矫正。在阅读过程之后,为评定学生成绩,或者评定教学方案的有效性,更重要的是对整篇课文或整个单元,全学期所获取的成果进行较为全面的评定。我们借鉴了“终结性评价”的有关原理及方法。它着眼于检测学生对新知识、新技能的掌握程度。常见的如每隔两至三周的“单元考试”; 期中、期末考试等,但无论“形成性评价”,亦或是“终结性评价”,都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激发其学习兴趣;要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成功意识;要坚持评价的及时性。教师在课堂上既要善于驾驭整个教学过程,又要善于捕捉课堂上突发的,由学生探索出的有价值的问题或思想, 并把它当作实现目标和深化教学的良机。而对评价中反馈到的知识上的盲点、技能上的误差,则应及时矫正。这就极大地减少了学生的累积性误差, 从而保证了目标教学的终极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