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调控,使其恰当
教学过程实际上又是师生输出和接收信息的过程。信息输出的多少, 应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信息输出的方式,应根据“启发—讨论”式的教法特点,从学生学习实际出发,合理输出信息,使之既能完成教学任务,又能取得最佳效果。这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调控:
- 定度控制。 “定度”,指的是对传输的教学信息的深度、广度和难度进行控制,
以达到学生稳定地、有效地获取知识。教学信息传输系统的效率取决于输出系统与接受系统是否协调、“匹配”,能否在传输过程中使整个系统处于“共振”状态。要使教学取得最高的传输效率,就必须以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规定的内容范围和程度为依据,提出既不拔高又不降低和符合大多数学生智能发展水平的研讨题,给出观察目标和观察要点,如《分子式》一节的观察要点“元素种类、原子个数、排列顺序、角号部位”十六字。这就使教与学达成最佳“匹配”,学生的思维活动与教师的指导处于“共振” 状态。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而不会造成“受不了”和“吃不饱”的低效传输状态。
- 信息输出的过程要严谨。
教师是“导演”,信息的输出能否变为学生的信息输入,除了控制信息的量度外,还要看输出过程是否严谨。即:①输出信息要有逻辑性和严密性;②输出信息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③输出信息要有启发性和系统
性。运用“启发—讨论”式教法教学时,若不进行合理输出信息,就会造成混乱。一般来说,提出研讨题后,应迅速组织观察材料,并给观察要点进行指导,切忌不分主次抓不住要害,一发而不可收和启而不发。在充分观察后,学生处于心愤口悱,欲吐为快之时,组织讨论,同时借助调控手段,及时反馈,增大活力,推进思维。经过充分讨论,逐渐集中解决研讨题,形成结论。只有这样,教师的输出信息才可能为学生高效率地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