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末的五分钟反馈方法

近年来,各地根据布卢姆“掌握学习”的理论和学科特点,制定了各学科的教学目标。上海市实验小学胡松林老师实验的课末五分钟反馈,就是在每课时的末尾,留出几分钟的时间(统称为五分钟),根据本课时制定的教学目标,安排三至五道练习题,来测试每个学生在本节课中掌握知识的情况。经过几分钟测试,(全体学生的练习本都有教师批阅)。就能迅速全面地反馈本课时全体学生接受知识的第一手信息。

课末五分钟反馈,不同于课堂的模拟练习和巩固练习,虽然它们都能反馈学生掌握知识的信息,但课末五分钟反馈练习,教师收到的是全体学生掌握知识的信息,而模拟练习和巩固练习,教师只是收到个别或部分学生掌握知识的信息;也不同于单元测试,课末五分钟反馈能迅速地、清晰地了解每个学生对一个知识点的认识、理解及掌握程度,而单元练习是滞后地、大概地知道学生掌握知识的综合情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课末五分钟反馈为下一课时矫正程序的制定、实施,提供了可靠的保证。教学目标设制的基本理论是运用反馈原理,它虽然教学方法雷同于传统的班级, 但它的精髓在于反馈程序和矫正程度。其模式是:

(学生) 信息接受

测 试 信息反馈

如果说①—③是一个新的知识从传授→接受→反馈的第一过程,那么

④—⑥就是矫正教学后的第二循环。这种循环越快速、越全面,其矫正的作用也就越大。

  1. 课末五分钟反馈使因材施教的理论得到具体落实。

在课末五分钟反馈的基础上,得到学生掌握知识的第一手信息,这样, 我们的教学就符合学生的实际。如:“商中间和末尾有零”这一知识点, 它是教材中的难点,教学目标有六条,安排五课时完成。教师在第一教时新课传授后的巩固练习时发现课堂反馈尚好,(这只是局部的粗略的信息反馈),然后用课末五分钟反馈来测试,证明这种信息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有时仅仅凭课堂巩固练习反馈所获信息带有假象)。第二教时,教师就

能及时调整整个教学计划,从而节省两教时的时间。再如“商不变的性质” 教材安排五教时完成,从课堂巩固练习情况来看,学生似乎反映良好,但运用课末五分钟反馈测度,通过全体学生信息反馈,发现有一批学生有困难,这时就及时多补充一教时。这种教学节奏的松与紧、快与慢完全服从于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从而使因材施教的理论得到具体的落实。

  1. 课末五分钟反馈使差生补缺工作及时得到实施。

布卢姆认为:过去课堂教学的结果使 30%—50%的学生不及格,部分原因在于课堂设计和方法的不完善,部分原因在于教师并没有期待他们去掌握。他认为学生之间的差异不在于他们掌握材料的能力,而在于学习的速度。如果教材的设计适当,并经常对学生的进步给予反馈和评价,那么 90% 的学生都能掌握一种科目。

通过课末的及时反馈,在迅速、全面地了解了每个学生的信息后,“对没有命中的目标再射一箭”。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第二课时, 在课堂巩固练习中,教师从不同角度对解答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应用题进行了强化训练,对差生可能反映的错误也进行了矫正,(一般说,教师的任务已完成)。但通过课末五分钟反馈测试,仍有 20%的学生不能完全掌握, 这时及时地对这 20%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并根据各人在掌握这一知识点上的不同弱点来设计不同的“药方”。这样既避免了其他学生陪上课的现象,又不遗漏对每一个差生每一知识点上薄弱环节的帮助。

  1. 课末五分钟反馈使学生过重负担得到减轻。

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是困绕不少教师的难题,应该说,每个教师都想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同时又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处处显得不放心。绝大多数教师懂得机械地重复练习对学生的学习并不会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通过课末五分钟反馈信息,掌握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就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有的放矢地大幅度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避免学生作业中单调、呆板的多次重复现象,使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成为了现实。

  1. 课末五分钟反馈使学生的心理障碍得到消除和增强

学生学习上的自信心是促使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虽然它是非认知因素,但它又作用认知目标的实现。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当学生的每一个反应很快得到教师的评价时,学生就会明显地提高。

通过实验,笔者认为课末五分钟反馈是整个教学系统的一个环节。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经过实验指出:“在不知道学习的结果情形下,重复的次数与学习的结果无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课末五分钟反馈是完全符合这一观点的,课末五分钟反馈抓住反馈的及时、全面这一特点,使教师能迅速改进教学,优化课堂结构,使学生知道接受知识是否正确,从而坚定学习的信心,加强对知识的牢固掌握,特别是做错了,或者做得不甚合理,可以及时纠正、补缺、补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