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体势呆板的教学

美国心理学家阿尔培根在一系列实验的基础上得出:人的信息由三个方面组成:55%的体语+38%的声调+7%的言词。这就是说,人的“身体语言” 占整个信息表达量的一半以上。这一研究告诉我们:教师如果能较好地驾驭自身的身体语言,则可以成为对学生施加特定影响、调整双方心理距离的重要手段。相反,如果教师体势呆板,一方面有损于教师的形象和威信, 另一方面也不利于集中学生在课堂内的注意力,不利于保持教师对学生的吸引力。

教师立于讲台前,双手分撑在讲台上,自始至终保持着同一个讲课姿式,这是体势呆板的一种表现;在教室里机械地移动位置,是呆板体势的第二种表现;而教师的头、手、下肢、躯体等部位的变化不能协调一致和表现出综合效用则是其第三种表现。国外一种研究体势语言的理论认为: 保持毕恭毕敬的态度,会使对方放弃要想接近你的念头。而把对方带入自己的领域,也容易使对方产生紧张感。讲台前是教师上课时向学生施加教育影响的主要场所,相对于学生的座位来说,它属于教师的“领域”,这一空间存在着对于学生位置的优势。因此,教师站在那里保持相对静止的讲课姿势,正好与这一环境氛围构成一个整体,给学生心理上以一种胁迫感、紧张感,它无形中拉大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特别对于小学生来说, 他们注意的品质还在不断发展之中,对自己的控制能力还较差,如果教师教学方法单调、体势呆板,就很容易引起他们大脑皮层的疲劳,使神经活动的兴奋降低。

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举一动应表现得自然、得体和规范,有些位置变化看起来好象是无意的,其实包含着教育与管理意图。美国文化人类学者爱德华·J·荷尔博士曾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分为密接距离、个体距离、公众距离和社会距离四种,他认为人际间的心理距离与物理距离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要改善人们的心理距离,通过调整物理距离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课堂教学中,有经验的优秀教师不是固定地站在教室的某一地方,而是很自然地通过自身的一些位置变换,来保持学生注意的连贯性。教师面向全体学生讲课,与他们保持的是一种公众距离;有目的地接近某个学生, 则与他保持了个体距离;有的学生在做小动作,教师不留痕迹地轻轻拍拍他的肩,则是一种密接距离。灵活的体势变化,不仅表现出教师高超的课堂管理艺术,而且还反映出教师在吸引学生方面富有娴熟的技巧。

教师要想吸引住学生,必须使头、手躯体、下肢等部位的变化协调一致,使全身动作表现出综合效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需要给以鼓励, 或是点头微笑,或是幽默地作出侧耳倾听的姿式;如果他们问题回答得特别好,教师还要竖起大拇指,给予肯定性质的反馈;对于形象思维发展得较好的小学生来说,教师还要多采用直观动作等等。端庄大方、稳重亲切的协调体势,不仅富有美感,而且也给教师的教学活动增添了魅力。长期使用同一种体式,不仅会失去这一体式的效用,甚至也会使学生产生厌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