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分析“学情”

在教学的许多知识点和转折环节上,学生认知结构的平衡由破坏到新的平衡,要承受较大的心理负荷。不少学生由于缺乏战胜困难的信心而沦为“差生”,减少学生心理负荷的办法就是要使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心理活动合拍,和谐。传统的教学方法,基本上处于教师“给”学生“收”的局面。这种方式至今仍影响着教育第一线的许多同志。要改变这种局面,首先要解决“教”是为了“学”的思想认识,要重视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 分析“学情”。要善于把自己置于“学”的一方来思考问题。对一些难度较大的知识点。要想一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想一想怎样安排教学程序更利于他们的理解和接受?用怎样的方法与手段更利于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自己的教学主动地、自觉地去顺应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

例如初中物理中对功的概念的理解是一个难点。初中生头脑中有“工作”、“功劳”的概念,因而他们认为“用了力就一定做功”。有些学生会想,手提重物不动或在水平地面上走动,有时人累得满头是汗,却说人没有对重物做功,这公平吗?搞出个“W=FS”做什么?是不是故弄玄虚? 这种对功的概念的心理排斥因素教师应予足够重视,并且要有准备地花力气处理好。否则,课堂上思想活跃的学生就会发生注意力的转移。因此, 必须向学生讲清楚:(1)力学中所说的功所赋于的物理内容是特定的,这就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因而与平常所说的“工作”、“功劳”的意义不尽相同。(2)为什么要这样定义功?目前暂不考虑。但这样定义的功,可以把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的机械运动规律用一个简单的形式来表述,因而是很有用的。这一点,以后同学们在学习中将会明白。让学生从心理上心甘情愿地接受所讲述的“功”。这对教学活动无疑是非常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