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面对半对型答案,教师要引导学生变换角度,调整信息差

学生的回答出现部分错误,教师应组织学生讨论,多侧面、多角度地分析答题信息动向,调整好信息差,才能很快地完成答题。

  1. 残缺答案补遗漏

学生的回答不全面,教师要分析并肯定其正确性的一面,接着再提示: “还有⋯⋯还有⋯⋯”、“我觉得还应该把⋯⋯”,从另一角度加以补充和强化。如:“课文对《月光曲》的意境是怎样描写的?”

学生甲:“月亮⋯⋯升起来,微小粼粼的海面上洒遍了银光。”(乐曲显得缓慢而清幽)

学生乙:“月亮越升越高,穿过⋯⋯微云。”(乐曲逐渐增强,并富有曲折)

学生丙:“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涌过来。”(乐曲高昂而激越)

教师在肯定学生的正确回答后,可提示学生课文对《月光曲》意境的描写是通过穷兄妹的联想表现出来的。联想的标志有“好像”“仿佛”, 请学生再补充。

学生乙:“她仿佛看到了⋯⋯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乐曲进入高潮——音乐的世界)

这样,就使学生一步一步地较完整地领悟到了《月光曲》乐曲的意境变化,得到了美好熏陶。

  1. 多种答案选“最佳”

学生的答题,往往是根据自己的认识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展开想象、进行思考的,因而答法不只一种,有对又有错。教师就应该让学生从多种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的答案,并说明自己的理由。如:“《劳动最有滋味》一课可以分几段?”学生有分为四段的,也有分为三段的。第一自然段作为一段,没有分歧,余下的各自然段分法就很不一致,出现了多种答案。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后,选择了一个“最佳”答案:分为三段。

第一段(1 自然段):总写作者的体会:劳动最有滋味。

第二段(2——4 自然段):具体写作者一家人为过年吃得上饺子积极劳动和筹备过年的情形。

第三段(5——7 自然段):进一步俱体写作者一家人非常兴奋,觉得有滋味的事实和体会。

  1. 有误答案施点拨

学生的回答出现部分错误,教师在肯定其正确部分后,可用分析法, 按其错误答法反推回去,得出一个明显矛盾的结论,以启发学生自觉纠正错误,找到正确的答案;也可对其错误处施以点拨,启发学生得出正确的答案。如:“《少年闰土》是怎样描写闰土生活中的几件事的?”学生只回答了课文中写的三件事,指出了其中“看瓜刺猹”写得详细,给人印象深刻。教师在肯定其正确部分后,提示学生注意题目中的“怎样描写”一语,并指出“写得详细”只回答了“写得怎么样”的问题,不符合答题的要求:具体写法。经教师点拨后,学生很快就找到了正确答案。

第一件事:装弶捕鸟——直陈:介绍式。

第二件事:管瓜刺猹捡贝壳——对话:回答式。第三件事:看跳鱼儿——对比:比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