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于启迪。
富于启迪是讲授语言结构的最高要求。因为,一方面,讲授中教师不但要善于把现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善于发展学生的智力。象“苏格拉底法”那样主张教师不直接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巧妙地运用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从学生那里引出知识。诚然,苏格拉底认为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去认识已经存在于他们心中的东西,认为知识是先天的,这是错误的。但他注意讲授的启发性,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我们可以借鉴。
怎样才具有启发性呢?
首先是中肯。中肯的语言是指话说到问题的点子上,学生的心坎上了。学生最渴望解决的问题,你说中了,提出来了;学生最想知道的事情,你讲到了,回答了,因而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思考。
其次是含蓄。就是说话时不要把情意全部表达出来,不要道破“天机”, 所谓举一反三,“举一”主要是教师讲,讲到学生能反三为止,但“反三” 则应是学生的事,教师不要越俎代疱。语言用得委婉,耐人寻味,让学生有咀嚼和思考的余地,才能发展学生的智力。但含蓄并不等于深奥。深奥的语言使学生百思而不解。含蓄的语言则应使学生“思而得之”。美国一心理学家说:“我们体验到,在那些使人困惑的情境中,我们被引起的动机最为强烈。假如我们完全解答了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全部紧张感就消失了;因为没有什么使人感到兴味,我们就不再感到兴趣了”。他认为,教师对所有问题,都要完全解决了才结束,这样就会破坏学生的持续动机。
第三是诱发。美国教育家哈·曼说:“那些不设法勾起学生求知欲望
的教学,正如同锤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的确,如果不设法诱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讲授决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你的讲话要象磁石一样,使学生觉得听你的讲话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你要想方设法“钓”学生的求知欲, 善卖关子,创设矛盾,诱导学生寻根究底。
第四是鼓动。
“激将法”有时在课堂上也可以适当运用。要借助教师语言的外力去激发学生学习和思考,使学生跃跃欲试,勇攀高峰。如陈景润上中学时有位数学教师,曾用鼓动性的语言去激励他的学生去攀摘数学王冠上的明珠
——哥德巴赫猜想。鼓动性的语言具有感情色彩,铿锵有力,且观点鲜明, 态度坚决,给学生指明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