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馈教学法

此教学法由四川大竹县教育科学研究室刘显国老师根据“三论”原理总结出的以信息反馈为主的教学法。

按照控制论原理,认识系统也是一个控制系统,而认识控制把认识系统视为一个反馈藕合系统,没有反馈就没有主体对客体信息的控制,控制是通过思维的内反馈和行动的外反馈来实现的。思维内反馈发生在思维过程的两个信息变换之中,在信息变换过程中,思维对信息的加工处理不是直线上升的,而是一个反复的曲折过程。首先,在完成从获取信息到升华为科学理论认识的变换中,还必须反馈回来,对信息的过程和整合进行反思,重新审查,检验检查一下信息有否选错或遗漏。反馈教学法重视思维的内外反馈,注意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偏,减少认识的不确定因素,提高认识的精确度和效率,提高认识的科学预见性。

就反馈教学法的课堂控制程序(见下图),可以看出信息的反馈与调控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具

学具

课堂教学系统内有两类不同的信息流,一类是学生获得信息,并对信息加工储存、输出的过程;一类是老师、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具、学具直接或间接对上述过程控制的信息流程。第一类信息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智能、提高觉悟的学习过程。第二类信息则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过程各种途径与方法对学生学习加工控制的过程,即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过程。教师怎样控制课堂教学?在反馈教学法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程序控制。

一节课有自己的教学目的和任务,为了实现此目的,必须根据预定程序去完成系统的运行过程,在运行过程中,排除干扰,达到预定目的。

  1. 跟踪控制。

当被控制对象随时间和外界条件变化而变化的时候,就产生跟踪控制任务,即尽可能使被控对象同某个不可预先测定的变量对应。在课堂教学上,教材难度的选择要跟随着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变化而调整。

  1. 最优控制。

如何使师生的劳动量最小,而获得最佳的效果,所有这些,都属于最优化控制,其任务就是获得最佳的效果。反馈教学法重视课堂的反馈与调控,目的正是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控制,其任务就是低费用,获取高效果。从反馈教学的两类不同信息流可以看出信息是控制系统之间联系的桥梁,是实现控制的条件,反馈则是信息联系、传递的重要形式。离开了信息反馈,就谈不上主体(教师)对客体(学生)信息的有效控制,因此,按照控制论的观点,反馈教学法在课堂调控中有以下突出的优点:

  1. 反馈教学法是实现教师对学生信息控制的必要条件。一个良好的系统是通过反馈来纠正和调整所发出的控制信息,从而实现对客体(学生) 信息的控制。

  2. 反馈教学法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控制能力,认识能力。教师通过思维的内反馈,可以提高思维对信息的过滤和整合的能力,提高信息的变换能力,提高思维方式和方法的效应。通过思维的外反馈尤其是负反馈,即反馈教学法三次信号反馈,使教师可在更小范围内对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处理, 这就提高了思维的操作能力。其次,可以通过第二次反馈使认识回到实践中去检验,发现错误,修正错误,教师便可以纠正错误,接受教训,提高

认识,改进方法,提高质量。

  1. 反馈教学法能提高认识的预见性。维纳认为,反馈方法的特点是“根据过去操作情况去调节未来的行动。”“调节未来的行动”就要分析、研究预测课堂中出现的各种可能性,然后根据反馈的信息,补充修改原来的教案,及时调整教法,使教与学紧密结合。

  2. 反馈教学法能充分发挥教学中的调节、控制作用。教学中要保持认识系统相对稳定以促使认识朝着预定目标发展,就必须充分发挥信息反馈的调节作用。

反馈教学法的主要特点是向教师提供矫正信息,提供矫正信息越及时,就越有利于认识系统的自行调节、自我完善,以及自觉地缩小目标差, 纠正教师认识上的主观性、片面性、表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