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是声音美。

实验语言学研究表明,人类语言的声音包括音高、音强、音长和音色四个要素。这就给我们探索教学语言的声音美提供了理论依据。教学语言的声音美,主要包括旋律美和节奏美两个方面内容。旋律美主要指语声和语调的排列组合。研究证明,优化的语声和语调的排列组合,可以展现给人们既丰富又精美的生活图景,并具有无限的可能性,演化出无限多的事物。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给教学语言配以相应的语声和语调,使之有高有低,形成旋律美。节奏美主要指语言音响运动的轻重缓急。根据有关研究得知,教学语言的声音强度一般可在 65~72 分贝,速度可在每分钟讲 100~200 个字,音高方面,男教师音频为 60~200 赫兹,女教师音频为 150~300 赫兹。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等,确定教学语言声音的强弱、快慢,使之既符合语声要素各自的“常度性”要求,又处理好其相互间的协调性,从而使教学语言具有节奏美。

教学语言的声音美,要服从并服务于教学任务和目标的需要。一般情况下,在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的内容时,音速要缓慢,流动时间要长一点,音量要提高、增强;在教学浅易内容时,音速要加快,音量要降低、减弱一些。停顿和重复,在教学语言中也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巴甫洛夫学说告诉我们,人的优势兴奋中心不是固定在大脑皮层的一定区域,而是随着刺激物的变化而转移。因此,教学语言要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况的需要,富于旋律感和节奏感,使之时高时低、时缓时急、抑扬顿挫,富于声音美。这样,学生的优势兴奋中心便可以随着教学语言旋律和节奏的变化得到转移或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