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自然环境模式
自然环境模式由关于地理、地质、人口、经济资源和气候条件等方面的资料构成。霍氏认为所有这些自然因素都可能影响教育问题的解决。比如,煤、铁和石油这些经济资源在一定的条件下会成为社会政策和教育政策成败的关键。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可以在科威特、沙特阿拉伯等国家中找到:石油的发现和开采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那儿的教育普及。印度等国的情况刚好与此相反:那儿的普及教育的进程相当缓慢,其重要原因就是经
济的匮乏。
霍氏指出,自然环境模式需要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建构。比如,需要运用统计学来搜集有关资料。他还特别强调,在了解一国的自然资源时, 需要同时了解该国人民所掌握的自然科学的程度,否则就很难测定自然资源究竟能给该国的教育带来多大的益处。
前面已经提到,“问题五步”的每一步都要在由批判二元论导出的“四模式”内工作。比如,通过对每个模式内部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以及各模式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就能确定和分析“问题”的真正原因。也就是说, 在第一个步骤中,研究者至少可以根据以下两种情况来确定并分析问题:
①某个模式内的某些方面发生了变化,而另一些方面却依然如故(如一组价值观发生了新旧更替,而其它价值观仍然保持原样,这就必然引起规范方面的“问题”);②各模式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如一项新体制被引进,可是人们的规范模式或精神状态模式却没有发生变化,这就产生了后者拖前者后腿的问题)。同样,在提出假设、鉴别初始条件、预测后果和检验假说等各个步骤中都离不开研究各个模式的内部关系和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
“问题法”的特征:
其一,“问题五步”和“四模式”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有机联系。
其二,“问题法”的“技术意义”。在霍氏看来,“问题”就象机器, 需要“操作”。那么,如何操作呢?霍氏的回答是:“可以通过参照明确无误的理论——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那些关于有益的社会变化的理论—— 来‘操作’问题。”霍氏曾经在好几部著作中强调“问题法”离不开“社会变迁”的理论。他特别强调两个观点:①社会体制的各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因此如果所有的方面不是同步变化的话,就会产生变化方面和未变化方面的不一致;②社会变化是不同步的,因此肯定有“不一致”。这些“不一致”就构成了“问题”的来源。简而言之,我们可以把“问题法” 的“技术意义”概括为下列公式:
社会异步变化→产生“不一致”→“问题”的来源→根据“四模式” 确定,分析并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