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信息链的形成

信息通道的畅通为教学信息有效传递提供了前提,但它并不能保证信息传递的连续性。课堂教学信息是由一连串上下联系的知识构成的,它们不能孤立地、跳跃地传递。例如,当学生没有接受四则运算信息之前,就向学生输出代数信息,那就是学生不能接受的无效信息。因此,教师应该把每一个输出信息当成一个个信息环(包括学生自学时获得的信息),并把这一个个信息环连成一条动态的信息链,通过信息链的正常运动,保证信息传递的连续性。例如有一节美术课,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学习画圆。教师向学生发出这个信息后,学生怎么也画不圆,只好借助瓶盖、茶杯等圆形物体模着画。这样圆是画好了,但离开借助物就画不好了。他们这样获

得的只是无效信息,后来,教师改变信息发送方式,在黑板上画一个正方形,又把正方形添成田字格,再沿每格对角线方向向外画一条弧线,最后擦掉田字格,一个圆便出现在学生眼前。

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向学生一连发出了四个信息,并使这四个信息贯穿一体,形成信息链。学生能较顺利地依次接受这一连串信息。这里也有学生直接获得的信息的参加,如正方形、田字格、对角弧线等,这都成为信息链中的一个环节。学生通过这样的连续信息接受,理解了圆的结构,并形成动作表象,今后画圆就会在脑中形成假设的田字格而画好圆。这样,学生便获得了有效信息。

当然,由于教师受本身经验定势和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影响,有时教学信息链会出现脱节或不能正常运行的现象,这就要靠信息反馈来进行调节。值得注意的是,信息链的连接不一定是按一篇课文或一个章节的严格顺序进行,它只是一种知识内在联系的表现,教师可以在信息链的联系基础上进行信息编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