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语言的发声控制技巧

有的新教师初次授课,语言节奏太快,咬字不清,声音微弱,严重影响教学效果。有的教师发声不得法,讲完课后精疲力尽。这样久而久之, 声带劳损,声音嘶哑,就会造成发声器官病变。

讲课节奏太快,是新教师易犯的通病。主要原因是精神紧张,讲课过程中没有和学生发生感情“交流”,形成“我讲我的,你听清听不清我不管”。这样,就失去了讲课的目的性。克服的办法,是培养教师的自控能力,增强自信心。在讲课时,教师眼睛敢于直看学生,从学生的表情上检查讲授效果,根据讲授内容的难易程度和重点、非重点的关系,联系学生的接受情况,正确运用轻、重、缓、急,逐步得出经验,形成最佳节奏。咬字不清,讲话囫囵吞枣,或有字头无字尾,或有字尾无字头(声母

或者韵母残缺),这主要是由于发声器官过分松弛的缘故,克服的办法是经常进行朗读练习,选取精彩的文章段落,放慢速度逐字逐句朗读,有意识地注意字音的完整。也可以象曲艺演员那样,选两、三段绕口令,锻炼唇、齿、舌的活动功能,久而久之便能达到“字正腔圆”的效果。讲课与平时闲谈有重要区别:小范围谈话只需少量的气就够了,而且间歇时间长; 讲课则不然,它要求音量灌满全教室,并且连续讲话的时间较长。有的教师由于不懂得发声技术,讲课时扯起脖子喊,过分使用声带,使声带疲劳充血。长期如此,声带就会闭合不拢,形成声带小结,造成声音嘶哑。

那么,教师应掌握哪些发音技术呢?发声的基础是气息。吸气是发声的准备,讲课时要求教师吸气多一些,吸得深一些。戏曲演员讲“气入丹田”,就是在感觉上把气吸到小腹部。气息准备的量多了。就可以避免因气息不足而加重声带的负担,怎样才知道气吸的深浅呢?这就要看呼吸了。呼吸是发声过程,气息通过喉部声带的震动形成声音,再经过口腔和鼻腔协调合作产生“共鸣”,最后通过舌、齿、唇的协调动作发出各种音调。在感觉上,正确的发声总是感到小腹在用力,这表明气吸得深。气吸

得深声带就不易疲劳。如果讲课时感到胸部劳累,那就表明气吸得浅。气吸得浅,声带就容易疲劳,这和歌唱演员唱歌的情况是相类似的。

要使声音集中、圆润、动听,光有正确的呼吸不行,还必须正确使用“共鸣腔”——胸腔、口腔、头腔、鼻腔。圆润动听的声音是以上共鸣腔联合调节的,偏重用胸腔,声音低沉;偏重用头腔,声音飘浮,偏重用鼻腔,声音晦涩;只用口腔,声音干燥。所以共鸣腔要协调合作。大声讲话要求胸部放松端正,口腔张圆,使声音打到口腔上部的中间,鼻孔微微张开,感觉声音集中于一个点上。只有这样,发出的声音才能动听、响亮、传得远。

舌、齿、唇是形成字音的最后调节器官,灵活的舌、齿、唇可以把字咬得完整,清晰、准确。讲课时要有意识地放大它们的使用幅度,以形成完美、动听、响亮的声音。特级教师徐振维说:“我上课追求清晰”,“清晰的语言养成学生清晰的思维”。清者,洁也。课堂教学要讲话语音清晰, 首先要讲授内容精当。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远该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多十倍,多二十倍,以便能运用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事实中挑选最重要的来讲。”这就是要“取宏取精,以约驭博,厚积薄发”。再是讲授语言要高度提炼,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向追求真理一样去追求语言,应该把语言大量贮积起来。应该经常把你的语言放在纸上,放在你的心里,用纸的砧,心的锤来锤炼它们。要熟悉你的语言,像熟悉你的军队,一旦用兵,你就知道谁可以担任什么角色,连战连捷。”(孙犁《好的语言和坏的语言》)写文章要“一字千钧”,讲课语言也要“一字千钧”。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教材的教学过程中,每一句话都应是从多篇参考资料、多次思考中浓缩出来的精粹。语言大师莎士比亚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教师对教学内容理解透彻、深刻,就易抓住问题的实质,一“语”激起千层浪。相反,如仅教参搬家,对教材理解肤浅,理不出教学内容的实质,解释说明起来变会■■嗦嗦,颠来倒去。

这里强调指出,讲授语音清晰和那“逐字逐句”、“粒粒数来”、“正儿八经”、严正一律的语调弊病有严格区别。句子“除了注意文字意义而外,还要注意声音和音节。这就发挥了语言的音韵之美。”(《老舍创作经验谈》)写文章有逗、句号,读的时候逗号停的时间短一些,句号停的时间长一些。这种停顿,叫做句法上的停顿。讲话当然不可能像写文章那样有充裕的时间去推敲,但讲话也须讲求点句法。

从语音的音节角度,首先要注意句中的停顿。如“他的诗歌颂了自然与和平”,“诗歌颂”有两解:一是“诗——歌颂”,二是“诗歌——颂。” 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分析具体语境,讲话的时候,要分清词界,注意节拍。再要注意句子中某些读音的重轻。讲话,没有轻重则无以传神。如:

我们期待全方位的开放;那一天,北风呼呼地吹;改革的浪潮,将僵化的观念冲击得落花流水

上述加粗词语,分别在句子中充当定语、状语、补语,他们都是服务于“主干”的“枝叶”,强调了他们,句子所支撑的“感情树”便“摇曳” 多姿。

第三,要注意讲话时的顿歇。画留空白,课留“思地”。高明的画家, 在画面上留下耐人寻味的空白;出色的乐师常把听众引入“无声胜有声”

的境界;有经验的教师讲课时恰到好处的停顿,往往给学生留下充分思考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