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授课制的产生和发展

班级授课制产生于近代资本主义兴起的时代,是由于要求普及教育,

扩大教学规模,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从而批判否定分散的小农经济和封建隔绝状态下长期实行的个别教学组织形式的结果。当然也由于它具备了各种可能条件,包括教学论的进步。

公元十六、十七世纪间,安首先在东欧的一些学校教学实践中由群众创造出来,它的发展经过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夸美纽斯为代表的教育家从理论上加以总结和论证,使它基本确立下来。

第二阶段,以赫尔巴特为代表,提出教学过程的形式阶段的理论,给夸美纽斯的理论以重要的补充。相对比而言,夸美纽斯关于编班集体讲授的思想比较明确,而关于“过程”的观念,虽然也提到“安排”等词句, 但还不甚具体和明确,他没有明确设计怎样安排的问题。

第三个阶段,以苏联教学论为代表,提出课的类型和结构的概念,使班级授课制这个组织形式,形成一个体系,基本完成。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征课堂教学是按班级进行的。班级是由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组成的集体,是学校进行教学工作和其它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学校中教学、教育任务,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