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做法是,启发诱导,服务于课堂。

学生在参与课堂学习时,有时由于思维的深度不够,不能够理解课文中的那些看似矛盾而确又在情理之中的地方,因此产生了疑问,便会向老师突然发问。例如:有一次教《穷人》一课时,我正要分析桑娜这个人物, 突然有一个学生问我:“老师,课文中说古老的钟嘶哑地敲了 10 下、11

下⋯⋯这说明时间已经很晚了,可第 3 节为什么还说睡觉还早呢?”乍听一愣,但我转念一想:这不正反映桑娜勤劳善良的品质吗?想到这,我说: “这里初看还好像真有点毛病,但请大家想一想,课文中是谁认为睡觉还早呢??学生说:“是桑娜。”我接着诱导道:“大家再把课文第一部分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天已很晚了而桑娜却认为睡觉还早呢?思考片刻, 一个学生说;“从课文第一部分的叙述中,我知道,她每天很晚才睡觉, 桑娜已经习以为常了,她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干活到深夜是常事。” 另一个学生补充说:“尽管天已很晚了,但桑娜的丈夫还没回来,她放心不下,所以说睡觉还早。”我听了连忙称赞:“说得好,那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桑娜的什么品质呢?”这样,把学生的怪问用来服务于课堂,既解决了学生的“怪”,也没有影响课堂教学。当时,我真有一种说不出的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