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非客观性试题难度的计算

安徽师大化学系 阎蒙钢

对于通过者得满分,不通过者得零分的客观性试题的难度,通常用通过率计算:

难度(P) = 该题通过人数(R)

受试总人数(N)

对于非客观性试题,若也以此公式计算,误差就大了。因此非客观性试题,一般是分步给分的,若只根据通过率计算 P 值,就忽略了中间部分的得分。因而这类试题的 P 值应该根据得分率计算:

难度(P) = 受试者在该题的平均得分X

该题的应得分(W)

对于有较多人参加测试的,需人工改卷的非客观性试题的难度则需按以下步骤进行计算:

  1. 先抽取样卷,将样卷按得分高低顺序排列;

  2. 从高到低依次数出全部样卷数的 27%,组成高分组(最好是抽出

    370份样卷,因为 370 的 27%正好是 100,计算方便)。

  3. 从低到高依次数出全部样卷数的 27%,组成低分组。(4)按下式计算:

难度(P) = 高分组得分率(PH ) + 低分组得分率(PL )

2

但要注意,PH 和 PL 的求算不能简单地应用 P=R/N,而应是 P=X/W。这里以 1990 年高考化学试卷人工阅卷的第六大题 40 小题为例。该题

满分为 7 分,笔者抽取了 370 份安徽高考试卷进行统计。若根据公式 P=R/N

计算:

P = R =

H N

18

100

,PL

= R =

N

0

100

P = PH + PL

= 0.09;

2

而根据公式P = X / W求算:

PH =

W

= 2.89 = 0.41

7

P = X = 0.21 = 0.03

L W 7

P = PH + PL

2

= 0.22。

以上两种方法计算得到的 P 值相差很大。前者仅考虑了满分(7 分) 和不通过(7 分以下均为不通过),忽略了众多考生得到的中间分数,因而显得难度很大,而后者则综合考虑了高低分组的平均得分,计算得到的难度比较符合实际,考试结果也证实了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