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文纳特卡制在中国

据龚启昌、沈冠群译的《文纳特卡新教学法》一书的“附录”部分说, 在 1928 年 11 月号《教育研究》(中山大学教育学研究所、教育学系编) 上,许崇清的《Winnetka System 与 Complex System(一)》一文“为国内杂志介绍文制之最早者”。现据我们调查,中国介绍文纳特卡制的第一篇文章似应为宏君的《文纳特卡制的大要》,登载在 1928 年 7 月的《教育

杂志》第 20 卷第 7 期)上。第二篇才是许文。但都未曾引起多少反响。促

使文纳特卡制对中国产生一定影响的,主要是:(一)1931 年 1 月 15 日中

华儿童教育社的《儿童教育》杂志第 3 卷第 5 期“文纳特卡号”专号的刊行;(二)1931 年 2 月,华虚朋来中国,自沈阳而北平而天津而南京而上海, 上海各大学和许多教育团体都请他讲演。在上海,华虚朋曾应邀去工部局北区小学讲演,陈鹤琴为会议主席兼翻译,到会者七、八十人。通过这一

系列活动,文纳特卡制才为中国教育界所进一步了解,但也没有引起中国的文纳特卡制热。比之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其影响极小。这是因为当时中国教育的历史背景发生了变化。

1924 年—1926 年,中国教育界对二十年代初盲目、冒进地试行外国的“新教学方法”进行了反省,初步得出了一些经验的教训,开始采取冷静、审慎的态度;意识到要从中国教育的实际出发,而不是机械地照搬外国的东西。1927 年至三十年代初,普通教育方面注意改革的科学性,提倡实验, 研讨教学中的具体问题;由于当时搞会考制度,加强了对教学的统一要求, 这样就使较大改革的实验活动的余地大大缩小。华虚朋来过中国不久,就有人著文提出了告诫:文纳特卡制“是否适合我们中国国情?是不是以前的私塾制的复活?会不会如盛极一时的道尔顿制那样昙花一现?”(许业成:《文纳特卡学校的一些介绍》《教育研究》,1931 年 4 月,第 27 期) 为了避免闻风而起、大轰大嗡,当时教育界有人认为必得做两件事:一是对文纳特制要作系统、全面的介绍;二是要进行一定的教育科学实验。

1936 年 9 月中华书局出版的龚启昌、沈冠群合译华虚朋的《文纳特卡新教学法》,对文纳特卡制作了系统、全面的介绍。这本书是华虚朋在文纳特卡镇实验研究十余年的成果,成书于 1931 年。

关于实验,据迄今查得的资料:第一个进行文纳特卡制实验的是河南省立开封第二小学三、四年级,于 1933 年上半年进行了一学期的实验。接

着是厦门大学教育学院附设实验小学于 1933 年 10 月起,进行过一学年的实验。再是福建省立福州实验小学也进行了一些实验。

开封二小试行文纳特卡制,是在该校“试行道尔顿制认为很不合宜以后所试行的一种新教学制度。”二小的一些教师“感觉到刻板式的教学, 实在太乏味了,就把《儿童教育》和《教育杂志》上面所介绍的主张个别学习的文纳特卡制抬出”。(郑匡健:《省立开封二小中级文纳特卡制文艺科实验报告》;《河南教育月刊》,河南教育厅编辑处编印,1034 年 5

月,第 4 卷第 2 期)实验限于中年级的文艺科、算术科和常识科。目的在于“忠诚地找寻文纳特卡制的优点与缺点,为孩子们找幸福,为教师们试道路;并且要唤起同人对于实验的兴趣。”(郑匡健:《省立开封二小中级文纳特卡制文艺科实验报告》;《河南教育月刊》,河南教育厅编辑处编印,1934 年 5 月,第 4 卷第 2 期)他们经过半年的准备,然后开始实验。

在准备地工作中,首先要抉择的是“选集教材”。二小实验所用的教材,就文艺科来说,原要选印活页课文,后来觉得选页虽有拣选课文的方便,但也存在许多问题,比如,石印活页价格太高;孩子又容易丢失;课文上的字迹和图画都不如书店编辑了课本上的整齐美观;等等,于是采用当年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和世界书局编印的同年级的课本。

接着,他们认真地规定学生工作,包括工作的种类和数量、时间等; 拟定指导办法,编制阅读测验,以及编制各项应用表簿,如《我的读书工作次序表》、《我的成绩记分表》和《作业成绩进度记载表》、《团体总表》、《阅读登记表》、《背诵成绩登记表》等。同时,他们编印了“文艺作业问题”(《实验报告》也称“读书作业”。即“作业指定”)和“读书答案”(简称自正材料)。“文艺作业问题”是指定儿童一周内自学的教材(或三课课文,或四课课文)以及从每课课文的内容和形式上提出问题。也就是提出一串分解的细小问题,构成一个“作业指定”。在一周的

“读书作业”之后,写明:“本周选定的‘读书作业’如做完成,即可到老师处受‘诊断测验’”。“读书答案”是为了儿童自学,不须教师改正而能自行订正错误的答案。

开封二小(文艺科)实验时,首先进行了“分团”。这是据语文纳特卡学校的读法指导,用阅读测验判定各个儿童的阅读能力,而以共能力(学习和智力)较相若的儿童安放在一起学习,这样实便于供给阅读材料及教师的查考指导。开学后第二周,文艺科举行阅读测验,分别计算出各个学生的“成绩地位”。计算办法是:

总成绩 = (期终文测 6

10

+ 现在阅测 4

10

)×学习年÷3.5

(文测:指文艺科上学期的期终成绩,阅测,指开学后第二周举行的阅读测验,学习年,指学生已进入的学期数,如四年级下期为第七个学期, 则学年为 7×0.5=3.5,实验的中年级最高学习年为 3.5,以此 3.5 为公式的分母。)

再就总成绩排列好他们的名次,以总名次参照总成绩,(恐有名次接近而成绩相差过远的毛病发生)把他们分做三团:一团——相当四年级下期四十一人;二团——相当四年级上期四十二人;三团——相当三年下期, 四十四人。团一旦分定,再在团内“分组”,把学力和智力较高的分成为“自治”甲、乙两组,较低的分成为“监辅”甲、乙两组。每团有四组。团、组分定,就开始个别学习。在教室中按组排定座次,“自治”组的坐在后面;“监辅”组的坐于前面,以便指导和督促。并选出组的小组长, 团的总组长,明确规定任务。

在一个学期的文艺科实验过程中,就读书作业而言,初期,也就是开始的四五周里,儿童做得非常迟缓,即使学习最好的学生,也费二三周的时间,才通过第一周规定的诊断测验。这主要是孩子们不适应文纳特卡制的个别自学方法。中期,约在读书作业开始后六七周的样子,孩子们的读书工作渐渐做得熟了。大部分儿童都在逐步缩短他们的读书作业单;有些学习好的儿童,渐渐能做到本周的作业本周完。这时也发现一些孩子抄袭“读书答案”和别人作业的现象。末期,大部分儿童的读书作业做熟了, 但能达到一周的时间要完成一周指定的作业的仍占极少数:一团(相当于四下)20%;二团(相当于四上)10%;三团(相当于三下)15%。

就诊断测验而言,文艺科是在儿童做完一周的读书作业(即一个单元) 后进行的个别测验。教师命 20 个题,以 60 分为及格(通过)。初期,二、三团约二周,一团费三周通过。多数儿童对诊断测验由兴趣而渐趋于恐惧。少数儿童经七八次测验才通过。中期,发生了少数儿童夹带舞弊,还发现了有的孩子自己通过后,把测验题目告诉别的小朋友。因此教师采取了口试诊断和复测的办法。诊断测验这“一张测验题,由孩子们多次去看做, 题目给他记也记熟了”。末期,努力于督促儿童做“练习测验”,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减少了诊断测验通过的次数。“总而言之,‘诊断测验’的成绩和进展,概以末期的为较优,但以‘诊断题’本身的缺陷甚多,我们仍不敢相信它的结果有多大的真确性”。(郑匡会:《文纳待卡制文艺科实验报告〈续五〉》、《实验报告〈续三〉》、《河南教育月刊》1934 年12 月,第 5 卷第 2 期,1934 年 7 月,第 4 卷第 9 期)

为了明了学生做过的作业的真确性,在上述的中期,举行了“团体测

验”以检查中年级全体儿童的成绩。学期终了时,进行了“期终测验”—

—以三种分段的测验题检查全体儿童。(郑匡会:《文纳待卡制文艺科实验报告〈续五〉》、《实验报告〈续三〉》、《河南教育月刊》1934 年 12

月,第 5 卷第 2 期,1934 年 7 月,第 4 卷第 9 期)。

厦大实小于 1933 年秋始,进行了为期一学年的文纳特卡制实验。实验采用等组法;选定小学五年级的社会科,内容涉及社会自然、默读等。实验只鉴定文纳特卡制的“普通必修科”的个别教学,而不进行团体活动的实验。实验步骤:(1)运用陈鹤琴的“图形智力测验量表甲第一类”、“默读测验量表甲第三类”和俞子夷的“小学社会自然测验第二类”,对学生进行测验,根据测验结果,对学生进行分组。(2)分组后,向学生讲明实验用意。两组除教学方法不同外,其他情境都相类似。实验组采用文纳特卡教学法;控制组采用普通讨论的班级教学法,教学过程约有几点:(一)引起动机,(二)提出问题与学生讨论解决,(三)学习课文,(四)做练习题,(五)测验。教材应用书坊课本,加以油印讲义,附以参考材料以补其不足。作业指定的题目是“我们要怎样研究社会?”,指出研究应注意的事项。以上这些是对两组共同的。在实验组的作业指定中特别说明学习方法;每次以一课为单元。先提出问题,再提示学习方法以及注解辞句。编制作业指定的原则是:

  1. 文字以简单明了为主。适合儿童的程度。

  2. 语句要极活泼而富于兴趣。能引起儿童向学之心。

  3. 将全部教材编成练习题。此种练习题,务能包括全篇大意,特殊的要紧的事实,和字句的意义。苟儿童能回答习题,就是能够了解教材。

  4. 教材之分配,最低限度,与用普通教学法那一班相同。实验最后就测验和统计的结果如下表:

(钟鲁斋:《教育之科学研究法》,第 349 页)

科目

平均进步数

优胜点

优胜点标准差

实验系数

实验组

控制组

社会自然

7.85

5.45

2.31

2.33

0.36

默读

4.71

3.58

1.13

1.86

0.22

平均

6.28

4.56

1.72

2.10

0.29

一九三五年,福州实验小学就算术一科进行了一次试行。之所以选择算术科作试验,是因为算术科,学生程度差异容易大,要加强练习直至学生纯熟为止,个别教学似有必要。他们遵循文纳特卡制算术教学的原则进行,这些原理是:数字的运算要结合儿童的实际经验使之有意义,要引起动机使儿童发生兴趣,必须练习到不加思索的熟练程度,要连续不断地学习和复习。他们按文纳特卡制的做法,把学程分为极小的单位,一步一步地前进,每进行一步后都进行诊断测验。并运用文纳特卡的卡片教学的方法,教学数的意义,例如一张卡片上画三只梨,边上写“3”⋯⋯。又如用数学游戏、竞赛、猜谜等办法引起学生兴趣,进行集体练习、个人比赛。注意应用。让儿童自学、自己订正作业,直到儿童熟练为止。(蒋道:《文纳特卡制的算术教学》;《教学实验》,福建省立福州实验小学, 1935

年 12 月 15 日,第 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