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的“拗救”艺术

“拗救”是古典诗词格律中的一个专门术语,意思是,在作诗过程中, 如果有一处不合平仄规定(即“拗”),应在本句或下一句作出相应的弥补措施(即“救”),以使诗句音律协调,韵味无穷。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若能化用这种“拗救”方法,同样也能取得别开生面的教育效果。

做教师的都遇过这种情况,当课堂上老师正讲在兴头上时,有时会突然有人或故意扮鬼脸或吵架或打仗,严重地干扰了课堂秩序,逼得教师不得不采取强硬的果断措施以制止事态的发展。因为这时若慢条斯理地来一个“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肯定会延误很长时间,影响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而在这种突发事件中如若采取“强硬的果断措施”,尽管能稳住课堂秩序,但因为这种措施常常难免伴有责难、挖苦甚至痛斥等违背教育规律的偏差行为,所以那些“肇事者”大多数是怀恨在心,口服心不服。如果再继续发展下去,势必造成师生之间的情绪对抗、关系恶化。这对教育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一个悲剧。但如果教师能及时采取“拗救”措施,情况将大为改观。最好的办法是:在偶发事件发生当时,可运用“暗示”法, 先制止事件的持续发生,维持教学的继续进行;一下课时,教师则主动谦和地与“肇事者”打招呼,轻轻地象征性地拍一下他的头或肩,当众委婉承认自己的态度欠妥,接着再诚恳地请他在适当的时侯来补课。这种缓解矛盾的积极姿态,既能让学生在面子上过得去,重新振作精神,又能增强教师的人格魅力,提高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教师再以此为契机对学生进行常规纪律制度教育,哪怕再重的处罚,学生也是愿意接受的。

事实上,那些对教师最具感激之情的人,不少都是被教师当众训斥或

责骂过的。为什么这些人在自尊心受到如此伤害的情况下没有破罐破摔呢?笔者认为除了他们本身具有较为健康的心理素质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采取了“一打一拉”的“拗救”措施。只要“拗救”得当, 很容易控制住学生的波动情绪,这样,学生在经历了心理失衡——平衡—

—感动的转变过程后,一般都能与教师建立一种比较融洽的人际关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良性循环的心理机制,师生关系当然就更为密切了。

不过,要想有效地把握好“拗救”艺术,教师还应注意以下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