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有效地利用涨力效应。
凡看过《列宁在十月》这部影片的,都不会忘记列宁在主席台上身体前倾,大手一挥那样一个颇具魅力的动作。教师也要注意在位置的变换中唤起师生之间、台上台下的一种涨力。如,当向学生提问时,可从讲桌后的中间位置走向讲桌两侧的讲台前沿,身体微向前倾,可有效地增强师生之间的涨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使他们感到有一种促使自己回答的期待力量,从而引发他们的积极思考。又如,在台下和学生一起讨论问题时, 最佳的位置则在教室中线距讲台的黄金分割点上,这样,既有效地活跃了气氛,又有效地使自己辐射全体学生,不失主导地位。
当然,运用位置语还需要结合教师自身的个性与风格,不可套用。要结合自己的特点,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等因素,开始可有意识地设计好自己的位置变换过程。而经过逐渐的运用,就能潜移默化地形成自己的一套位置语言。这时,学生也能迅速地接受、理解自己老师的位置语言, 从而在一种场效应中,达到师生之间最完善的交流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