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学生间的对答案是保护学生“求是”心理需要的重要手段。

学生做完作业后,都想知道答案的正确与否。学生的这种求是心理, 却往往被教师所忽视,学生交给老师的作业本有的要到第二天才能发到手。老师的这种作法不仅扼杀了学生的“求是”积极性,同时也使错误信息长时间地保留在学生头脑中,给纠错带来一定的困难。保护学生求是心理需要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尽量缩短对学生信息反馈的时间。教师不仅应该在向学生传播新知识时密切注意学生的反应,而且还应允许学生在完成作业后互相对答案,组织讨论,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的求是心理,又能使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练习中的差错并进行纠正。

**3、学生间对答案是减轻教师负担的有效措施。**教学过程中的信息 传递方式一般有这样三种形式(如图):

2、学生间的对答案是保护学生“求是”心理需要的重要手段。 - 图1

观察上图,不难发现,第一种情况中教师的工作量最多。第三种情况中教师少了一个参与的过程,可以说是工作量最少的。这种形式的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但在学习的初级阶段,这类教学还不能一下子全面推开。只有第二种情况相对来说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学生既可以通过老师获得正确的评价,同时也可通过与同学对答案,讨论,反馈信息。

的确,由于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自觉性较差,遇到老师布置了相当多的作业时,就很可能打着对答案的幌子抄袭别人的作业。为此,老师要恰当地布置关键性的作业,办求做到少而精,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探求解题的方法和规律,还要对学生加强端正学习态度的教育,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努力给学生创设一个相互讨论、交流的环境,鼓励学生之间对答案,让优等生在班集体中充任一个小老师的角色, 为学习差的同学树立起学习的榜样,激发差生的上进心。这样,差生可在优生的感染下得到提高,优生也在同差生的交流中获取了不少知识与能力,真正体现了另一种意义上的教学相长。如果老师能正确地指导学生间的这种交流,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那么,以教师为主导,学生

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将更加多彩、更富有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