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教学中时习温故的三种方法

“学习时习”与“温故知新”是孔子最早提出的学习经验,也是我国传统的巩固知识的学习方法。

“时习”,用现在的话解释,“时”即及时、时时、经常不断的意思; “习”即温习、练习和实习之意,可概括为练习与复习;“时习”就是对己经获取的知识、技能进行及时地、经常不断地复习与练习、用以巩固知识,避免遗忘。

“温故”在古代有特定意义。一方面含有“习”的含义在内;另一方面,“故”可训为“古”字,专指古籍文献知识说的,也就是孔子为其门生编写修订的诗、书、礼、易、乐、春秋等教材内容,因其艰深难懂学而难记,必须经常不断地温习。当然,那时“温故”的内容,不专指书本理论,也包括“习射”、“习礼”、“习乐”、“习御”等军事、政务、娱乐、生活方面的实践内容。

“时习”与“温故”,在古代常常是被当成学习方法使用的。作为方法,就要研究它们的用法、作用及使用它所要达到的目的。

正确理解“时”的含义,恰当把握“习”的时序、次数及份量。 “学而时习之”中的“时”字,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科学概念。它不只

是及时、时时、经常不断的意思,还含有“规律”的意义在内。《学记》中有“当其可之谓时”的说法,其意是指学习中要能恰当地安排温习、实习、实践的时间、次数与份量,应做到适时、合理、有度。“当其可”是指不迟不早,恰到好处,“过时非也,不及时亦非也”;不是随意中的“时”,是“时序”规律中的“时”;在“习”的时候,早不当,晚亦不当,必须注意“当其可”,把握准确时机,方能使“习”更有效。所以,“时习” 也决不是随心所欲的复习与练习,而是遵循“当其可”的时序规律进行的。我们不少人常犯的毛病是:急于求成,贪多求快,学而不习或习而不时, 结果学得多,忘得快,工夫间断,后悔莫及。这都是没有按照时序规律复习、练习造成的。还有人认为,复习或练习单调乏味。是浪费时间,其实这是没有按照“时”的要求去“习”的结果,是没有掌握“当其可之谓时” 的科学方法。复习本身并不是消极的,而应是积极主动的,要能巩固旧知、引出新知。这就要求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握好“时”的序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