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题式情境
课题一般是一篇文章的眼睛,透过课题,我们可以粗略地感知文章的内容,也会触及文章的思想意义。如教《一夜的工作》时,教师可在揭题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知道周总理吗?说一说周总理有哪些优秀的思想品德?这个问题会引导学生回忆以往看过的电影、电视、书刊、画报,或以前学过的课文,通过对总理动人事迹的回忆,会使学生内心升起一股对总理的崇敬热爱之情。带着这种情感去学习课文,已被触动的心灵会升华到渴望理解文章的思想意义中去,学习课文内容则水到渠成。这样使教师在引导学生揭示文章思想意义上能够很快达到教学目的,既提高了课堂效率,又强化了学习效果。
另外,揭题情境式教学可以设置疑问,解决了这个疑问,则可以说揭示出了文章的思想意义。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去解决设置的疑问。由于学生头脑中已形成了悬而未解的一个情境,因此教师稍加提示,学生便会以“分析家”的身份参与揭示主题思想。如教《飞夺泸定桥》时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要“飞夺”?他们“飞夺”了没有?不“飞夺”行不行?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了解红军所处的环境:前面,敌人的增援部
队正涌向泸定桥;后面,有几十万追兵,而要夺取泸定桥必须抢在敌人援兵前面,因此“飞夺”势在必行。这样揭示课题时创设的情境便把学生引到解决问题、揭示思想意义上来,等最后知道了红军战士克服饥饿、劳累、路滑等恶劣条件,以超人的毅力攻下泸定桥时,揭题时创设的情境上升到最佳状态,学生便自然而然地产生对红军战士这种英勇顽强,忠于革命精神的钦佩,也便揭示了文章的思想意义。抓住题目要点,创设一个合适的意境,学生便会自始至终地去“咀嚼”这个意境,最后达到解决目的,也即达到了教学目的,揭示出文章的思想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