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激发式。
收尾时用极富魅力的语言激发学生的联想,激发学生情感,激发学生思维。收尾并不意味着把知识滴水不漏地作全部交待,更重要的是要给学生留下一个回味、补充、延伸的余地和机会。这就要求结尾时不必把话说完,丢一半留一半。同时,语言也不能太直白,而应当含蓄、蕴藉,耐人思索。比如在讲完了文天祥的诗《过零丁洋》之后,问学生:“古人尚且为复兴故国,重振江山而不惜捐驱赴难,那么我们今天华夏子孙能不热爱祖国,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而发奋努力吗?”用反问句式具有强强的震撼力和感召力,学生本身就被原诗塑造的形象所感染,这样一激发,就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和思考的欲望,使之受到了教育。又如在讲过《在烈日和暴雨下》的场景描写之后,留下一个问题给学生:“作者写了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车的悲惨情景,那么祥子的悲惨遭遇仅仅是自然环境造成的吗?”把问题引深,迫使学生思考课文更深一层的意义,也为下一节课分析课文的主题打下了基础。激发式收尾多用于文学作品,诸如诗歌、小说的教学。因为,这类文体具有情感强烈、语言优美、形象鲜明的特点,而且跳跃性强,具有较多的“空白”让人去补充、思考。收尾时顺应作品特点,让学生咀嚼、分析,往往容易养成思考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