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一个问题怎样是一种感觉到的紧张?

一个人要有一个问题,就须有一个或若干个他认为是他自己的目标。一个人一旦选定了某个目标,他就想按照要达到那个目标的方法去行动。当这个人发现不能很快地和直接地达到这个目标的时候,一个问题就发生了。当一个学生不能很快地达到他的目标的时候,这或者是因为他感到没有达到目标的畅通的途径,或者是因为他看到两条或更多的对立的途径, 或者两个或更多的对立目标,因而不能够决定怎样进行。这些是人们熟悉的杜威曾经描述过的“无路”或“岔路”情境。

认知—场心理学为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究性理解水平的教与学提供心理学的基础。行为主义的教学只需要引起学生们足够的紧张,使他们按照可能受到制约的方式去行动,而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需要促进学生们的紧张到这种程度:他们被卷入和感到困惑,但不感到灰心丧气。

在进行反映性教学的时候,既然教师应努力使学生们保持卷入和感到的困难而不致灰心丧气的程度,那么,他就应该能够觉察人们什么时候接近于灰心丧气。当一个学生正在聚精会神地同有冲突的或有问题的思想作斗争的时候,我们知道,他是感到困惑,但还未感到灰心丧气。但是,当一个学生在和其他人的关系方面变得过于放肆,也许无礼的时候,他就正在表现出“好斗。”或者,假如一个学生消极地服从某种情境而显得对它无所作为,这就是心理上的“逃跑”,心理上的好斗和逃跑都是灰心的征兆。

图场的冲突情境

根据认知一场理论,当一个人发现自己处于一种目标障碍的情境或三种冲突的目标情境的一种情境时,他就有了某个问题。上图显示了这些情境。

某个情境采取的形式,主要决定于所涉及的人怎样理解那个情境。在

目标障碍情境中,在一个的生活空间里,有一个目标区域,这个目标区域有一个正诱发力和在这个人和正诱发力区域之间存在着一个障碍。在这里,学习包括这个人找到某种方式,或者改变他的生活空间,以致障碍消失,或者克服障碍或绕过障碍。

在一种冲突的目标情境里,有两个或更多的冲突的目标区域,一个人想作出心理上的移动接近它们或者离开他们。有冲突的目标情境,最适宜于反映性教学或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在类型Ⅰ情境中,一个人有两种相冲突的目标或两种在心理上相反的生活空间的区域,两种都具有正诱发力。(在心理上是相反的两个正目标区指的是二者不能同时到达。)在类型Ⅰ的图解说明中,向量 vb 表示与区域 b 的诱发力相等的一种心力,而向量 va 表示与区域 a 的诱发力相等的一种心力。在类型Ⅱ情境中,这人面对着他的生活空间的两种心理上相反的重要区域,每种都具有一种负诱发力;他想要避开两者,而它们的性质使之不能做到。在类型Ⅲ情境中,正诱发力的区域和负诱发力的区域,是在这个人的同一心理方向上;它们在功能上相似或者可能完全相同。接近或离开这些区域的运动,决定于运动时所受有关心力的相对强度。

表面上,类型Ⅰ情境和类型Ⅱ情境显得很相象;然而,它们是截然不同的。一般地说,一个人的冲突情境是类型Ⅰ还是类型Ⅱ,主要依他怎样理解他所发现他自己在其中的情境而定。在类型Ⅱ情境中的一个人,有两个相反的负目标,如同一个球被两根棍子从相反的方向推压;一旦这个球稍一偏离位置,就会飞到一边,离开这个情景。在这样一种情境中的人, 试图逃避两种相反的负驱力,可能完全遭到失败,而象这个球一样,离开这个场地(从心理学角度说),从这个情景消失,或者变成无理的放肆, 即:不是着手逃避,就是从事战斗。这意味着,这个人突然从他的生活空间比较具体的水平向极端想象的水平移动。与此形成对照,在类型Ⅰ情境中的人,有两个相反的正目标,如同一个被朝着相反方向拉的球,通常会停留在场地上一样,那就是,仍然被问题吸引住,并试图在他遇到的现实的水平上去解决他的冲突。他被两个具有正诱发力的目标吸引住。他移向的目标,是一个具有比较高的价值或更大的诱发力的目标。(如果他的两个相反的目标恰恰相等,他会象一头恰恰站在两堆干草中间而饿死的蠢驴吗?)

既然类型Ⅱ情境(两个相反的负目标)引起挫折,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避免这类情境。对照之下,既然类型Ⅰ情境(两个相反的正目标)使学生卷入和感到困惑但不受到挫折,这类情境正是应该追求的。

当一个人企图违犯社会的一种基本道德,特别是如果这是第一次的时候,类型Ⅲ冲突情境就会出现。这个人想去做被禁止的行为,而同时他又不想做它;这样,这种行为既具有正诱发力,又具有负诱发力。被卷入这情境的人,可能不把这种禁忌看成负目标区,而看作在他和正目标之间的一个障碍。在这种情形下,这个障碍一定具有一种负诱发力,需要用这个行为的更强的正诱发力去抵销它,这个行为才能见诸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