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确定课外作业的标准区间量

标准区间量是一个具有上限与下限的变量。确定课外作业的标准区间量,是因为教师在实际设计课外作业和布置课外作业时,很难以一个准确的量即标准量来实施。课外在作业周时数这个量往往是在一个区间摆动。即在实施过程中,课外作业周时数不可能都是一个精确的量,而多半是一个变化的量。因此,确定课外作业的标准区间量,便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要确定初中课外作业的标准区间量,首先要在确定初中课外作业标准量的基础上进行。确定课外作业的标准量的意义正在于:它首先是一个课外作业的精确量;其次它是确定课外作业标准区间量的基础。

要确定课外作业的标准区间量,我们认为,必须从标准量中确定标准区间量上、下限,这是因为:①从标准量中确定标准区间量的上、下限, 可以避免随意性,以防出现上、下限过大或过小的情况;②各学科的标准区间量上、下限之和也不会出现过大或过小的情况。另外,还要注意课外作业量的适量放射。

所谓适量放射,是指以课外作业周时数各科总量为基准(九小时), 放射至两端要适量。因为所要确定的各学校标准区间量之和的上限与下限,一定处在所规的初中各学科课外作业课量之和的两端,即Σ上<9Σ 下,课外作业量在定的时间内有一定的伸缩性。

基于此,研究制订了“初中教师布置课外作业的标准区间量”数量表

(见表)。高中、小学亦可依据以上原则制订学生课外作业标准量与标准区间量数量表。

表 初中教师布置课外作业的标准量、标准区间计算、统计

学科

A1

标准量X1(周小时)

A2

标准量X2(周小时)

A3

标准量X3(周小时)

标准区间量(周小时)

政治

6.5

0.59

6.5 0.59 6.4

0.58

0.58 ~ 0.59

语文

17.8

1.60

19.6 1.76 18.2

1.64

1.60 ~ 1.76

数学

18.9

1.70

18.5 1.67 17.2

1.55

1.55 ~ 1.70

外语

15.7

1.41

16.3 1.47 13.2

1.19

1.19 ~ 1.47

物理

8.8

0.79

5.4 0.48 4.3

0.39

0.39 ~ 0.79

化学

6.2

0.56

3.2 0.29 3.2

0.29

0.29 ~ 0.56

生物

3.9

0.35

4.3 0.39 5.4

0.49

0.35 ~ 0.49

历史

5.4

0.49

5.4 0.49 6.4

0.60

0.49 ~ 0.60

地理

4.8

0.43

5.4 0.49 4.3

0.39

0.39 ~ 0.49

其它

11.8

1.06

15.2 1.37 20.4

1.84

7.06 ~ 1.84

Σ

99.8

8.98

99.8 9.0 99.7

8.96

7.89 ~ 10.2

注①A1 为 1981 年教育部根据《全日制五年制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的修订意见》的规定制订颁发的各科总学时中的百分比。

②A2 为根据《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规定而

计算的各种在总学时中的百分比

③A3 为根据《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六、三制初级中学教学计划(初稿)》的规定而计算各学科在总学时中的百分比。

从上表可以看出,各科标准区间量的确定,我们是以该科在三个具有

代表意义的不同时期的课程总体规划中的最小标准量作为下限,最大标准量作为上限的。

为了验证它的正确性,我们把各学科标准区间量的下限相加得Σ=7.89 小时,上限相加得Σ=10.29 小时,与初中规定的周作业量 9 小时比较,上限高出 1.29 小时,平均分配于每天 0.22 小时,其作业量不会过重;下限

低 1.11 小时,平均分配于每天 0.19 小时,也不会过轻。因此可以认为, 我们所确定的课外作业的标准区间量是可行的,有一定的实际意义。由于课程总体规划只是对一个时期教学计划的规定,具有动态性,因此;只要符合上述原则和规定,学生课外作业周时数量的确定,可行相应的调整和从新制订。

明确课外作业周时数量表所具有的功能,对于了解它的作用和应注意的问题是必要的。由于我们采用周时数量对课外作业进行控制,因此,此表本身具有以下功能。

(一)整体功能我们在研究和制订周时数量表的过程中,始终是把它放到“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这个重要课题的整体中去考虑的, 因此,具有整体功能。

(二)调节功能主要指学生的自我调节功能。由于教师设计课外作业以周时数量为依据,因此学生可根据各学科教师布置课外作业上交时间的不同而进行调节,始终把完成作业控制在规定的时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