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的层次提问法(例说)

在教学中,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思考,是开拓学生思路,发展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成功的课堂提问,应顺应学生认识发展的规律,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逐步提高难度,并注意前后问题之间有明显的层次。萧县实验小学刘庆华老师就指导学生阅读理解《渡船》一课中的一个场面描写,设计并总结了层次提问。课文中是这样描写的:

“渡船上的人于是纷纷议论起来,有的说小孩没大病,大约不碍事; 有的说还是趁早到杭州请大夫诊断一下才能放心;有的说多给他喝点儿水,也许能好点儿;有的说要是再过两三个钟头还不醒,那就麻烦了⋯⋯”

课后作业第二题对上述场面描写提出的阅读要求是:“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其中的意思,想想作者为什么把这些地方写得这样细致?”显然,这是要求学生通过理解句子中的含义进而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是本课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学时,按下列步骤进行。

第一步:让学生先从整体上感知,提出的问题是:渡船上的人们议论了什么?学生通过阅读,就理解到“议论了孩子的病情”这个主要内容。

第二步:化整为零,将四个“有的说”分别设计四个小问题依次提出, 让学生逐层“体会其中的意思”。如根据第一个“有的说”提出的问题是: “课文开始就写了孩子‘沉沉地睡着’,明明病重到昏迷不醒的程度,渡船上的人却说‘小孩没大病。大约不碍事’,这是为什么?学生通过思考, 就理解到,这是人们在为孩子妈妈、奶奶分忧。用那样的话去宽慰妈妈和奶奶的心,怕她们因孩子病重而愁坏了身体。在此基础上,学生就由此及彼,理解其它三个“有的说”所表明的人们对孩子病情的热心关切,积极主动地为他们出主意,想办法,提建议⋯⋯

第三步:让学生把四个“有的说”联系起来分析、思考。提出的问题是:渡船上的人们“素不相识”,为什么对孩子病情都如此关切?作者为什么把议论的场面写得这样细致?你读后有什么感受?

学生通过分析、思考,就懂得了:渡船上的人们虽然互不相识,但大家都把这老少三人当作自己的亲人,把她们的疾苦当作自己的疾苦,把她们的优秋当作自己的忧愁。这种新的道德风尚,这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新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正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作者之所以着重地细致地把渡船上人们热心关切孩子病情、主动为别人分忧的情景生动地写出来,其目的就在于此。

第四步:在学生反复朗读后,提出:作者为什么能把议论的场面写得那样真切、细致?学生通过思考答问,明白了:写得细致是由于观察得细。平时注意观察,作文时就能把与中心思想有关的内容写细致。

以上提问,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进一步提高和加深。这样引导学生由理解浅层次的“写什么”,到理解较高层次的“为什么写”、“怎样写”,阅读步步深,理解逐步深化,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小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