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难性与量力性原则。

困难性是指作业要有一定的难度,而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回答的问题。斯卡特金指出:“不能把可接受性理解为易于掌握,而是要理解为力能胜任的困难程度,若把科学性原则与力能胜任难度原则密切结合起来加以研究,它们就能反映教学过程与它本身固有的矛盾之间的辩证关系。”又说: “在这种情况下,科学性原则的涵义就不再是抽象的,而是有具体内容的: 而力能胜任的难度原则就成了衡量学生脑力与体力劳动强度的一种尺度。”③因此,布置作业时应该考虑困难性。

例如:有些隐蔽条件的设置,应该让学生有一定的思维活动量才能发掘:有些较为复杂的综合问题巧妙安排突破口,应该让学生通过审题、剖题、分析、联想等一系列紧张思维活动才能找到。总之,这类困难性作业, 应该是学生在熟练掌握“双基”的前提下力能胜任的,而且还要考虑多数同学的适应性。

应该注意,困难性作业不能超越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有些教师热衷于高难题,在布置课外作业中,不断加码,无限拔高,这势必酿成不良后果。布置作业不符合学生实际能力和需要,或则过难,或则过深,学生花了时间,得不到结果,就会使他们的兴趣,情绪受到影响,作业质量不佳, 甚至一塌糊涂。这种作业,教师批改费时费力,检查作业和讲评作业费时太长,使进行新课的时间相对减少,导致教学效果欠佳。学生理解知识就会不深不透,做起作业来更感到困难,如此反复,就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这是产生学生负担过重的主要弊端。

量力性是指布置作业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衡量作业的内容。做到难易适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和正确的评估。作业太难,学生束手无策,或是在安排时间内做不完,就会挫伤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甚至使学生产生自卑感,还有可能形成象前面所说的“恶性循环”,造成学生负担过重。作业太易, 很快就做完了,学生感到索然无味,会降低他们做作业的兴趣。

如果一个班内成绩相差悬殊,还可布置适当数量的选作题,以满足成绩较好学生的求知欲。也可以设置 A、B 题,让学生自由选作或规定必做。这些都是按量力性原则对不同程度学生的因材施教。但是,千万不能降低标准追求作业的良好率。

困难性与量力性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困难性是考虑作业要有一定的难度,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思维活动量,培养他们的技能技巧,发展他们的智力水平。但是,在考虑困难性的同时,要考虑量力性,作业难度要以学生实际知识水平为参照标准,在布置作业时,教师应该在考虑量力性的基础上衡量困难性;在考虑量力性时也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安排具有一定困难性的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