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讲授中的“空白”运用艺术

无意性是指“刻意感觉的无意化,”“作茧而不自缚。”执教者课前着意刻画、修饰的痕迹不流露出来,表现自然,看似无意为之,实则导之有方,并无“背课”的痕迹和“念课”的嫌疑。进一步说,教师讲课时走出了自己事先设计好的思路,引导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教案之外去思考问题,不再为之所奴役,发挥自如,从有意走向无意,从必然进入自由王国境界。这是课上功夫,也是“破茧”的功夫。空白艺术手段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最好方式。

教师是教学空白艺术的创造者和引导者,学生是空白艺术的充实者。这种艺术手段的运用应以“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为原则,其实质在于一个“导”字。

教学空白艺术手段的运用,教师首先应做到导之有余,即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处理要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为自己留有发挥的余地,这可从空白艺术的内涵中略见一般。教学空白艺术有两层涵义:一是指教学结构虚实相间,巧置空白,不把学生的思路拘禁在教师设置的教案框框内,给学生以思考的余地;二是把问题讲到关键处有意卡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发展创造思维能力。如板书中有意留出一片空白; 提问时问得不须答,只须思考;结论语中有意留下一个“悬念”等,都是

教学中的空白艺术。这种教学手段的运用,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思考,联想, 以收到开发智力,发展能力的效果。运用好教学空白艺术手段,教师还应做到导之有方。

学之得法源于导之有方,教师为教之初就要着眼于学生对教师的“摆脱”,这就是“导”的战略。实施这一战略和原则,应采取“三步走”的方法,即从教师的“扶、带、看”到学生能“自求得之”。其中,扶是基础,是指教师扶着学生走,带是关键,是指教师领着学生走;看是教师让学生自己走,教师在后面观察,让学生自己去开启知识的宝库,以达到不需要教师的教,学生就能进入“自求得之”的“忘师”境界,也就是会学、乐学的理想境界,逐步形成独立的求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