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课堂提问中的延迟评价。

美国心理学家奥斯本曾在智力激励方法中提出了这么一条原则:在产生各种设想的过程中,暂时不对设想作出评论,以便使参加讨论的人能在和谐的氛围中畅所欲言,互相启发,在有限的时间内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 以得出尽可能完美的结论。这就是延迟评价原则。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适时、适当地利用延迟评价这一原则。实践证明:教师轻易表态或过早评价往往会压抑思维的展开,导致学生思维“终止”。任何思维都有一个分析和综合的过程,学生在思考问题时,特别是新颖、独特的回答,都要有一个深入思考的过程。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就能很有耐心地把握住这一有利时机,对学生的答问,表现得很沉着,从不轻易表态,过早地作出评价,而是让他们自由自在地、毫无拘束地、毫无顾虑地、积极地开展思维活动和语言活动。

一位青年教师在讲授“圆柱体的认识”时,问学生周围环境中哪些物体是两头圆、上下粗细均匀的?首先,学生迅速答出:窗户栏栅,自来水管等,接着回答的人就少了。这时有一同学手中拿着铅笔,旁边一位同学发现后连忙回答:他手中的铅笔杆也是。紧接着热闹开了:“圆珠芯、毛笔杆⋯⋯”,教室又是一阵沉默。大概由于受教室电线的启发,忽然又有同学回答:“电线”。于是“干电池、手电筒、日光灯管”又报了出来。教师如过早地作出了评价,显然是不利于学生思维向更深、更广的空间展开。从而也就不能更好地认识圆柱体概念的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