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科学学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马克思、恩格斯等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在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中,认真总结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历史经验,并研究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科学文化知识精华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因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只能通过“灌输”才能变成指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理论武器。作为一种传播革命思想、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在列宁系统阐述以后 80 多年的今天,尽管客观条件有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其基本原则,仍然不失为我们今天对广大中学生进行以马克思主义常识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途径。

最早阐述“灌输”一词的是列宁。列宁把“灌输”作为一种传播革命思想,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和原则。列宁在 1894 年写的《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一书中,号召俄国社会主义者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且应该进而把这个理论通俗化,把它灌输给工人, 帮助工人领会出并制定一个最适合俄国条件下的组织形式,以便传播社会主义并把工人团结为一支政治力量。在这里,列宁第一次提出了向工人阶级“灌输”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概念和观点。1902 年 3 月,列宁又在《怎么办》,一文中指出;我们已经说过,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他还在为《火星报》创刊号中写的社论中,总结俄国革命运动的教训,指出革命政治党的任务在于“把社会主义思想和政治自觉灌输到无产阶级群众中去”。列宁说的“社会主义民主意识”,在当时是与“科学社会主义意识”同义的,实际上指的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

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阶段,他们缺乏主见,可塑性大。特别是由于年纪轻,知识的蓄积量不充足,不能达到足以产生自己独立的思想和见解的程度,外界的条件对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定位影响相当大。同时,这个时期,正是他们迫切需要知识的饥渴时期,一种言之成理的观点和理论,可能会决定他们一生的前途和命运。但是,由于中学生年纪小,缺乏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系统学习和全面了解,缺乏对中国历史和现状的深刻认识。所以,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式下,面对大量引进的西方形形色色的各种新流派、新思潮、新意识、新观念,他们趋之如鹜,如饥似渴地不加分析地阅读。而西方的这些新流派、新思潮、新意识、新观念,大都运用心理分析,从人的心理需要出发,抓住人的大脑皮层容易受“新”、“奇”刺激的特点,貌似公允、科学地对现代社会的一些现象, 故弄玄虚,标新立异,哗众取宠,很能吸引一批层次不高的读者,引起他

们的共鸣。再加上这些东西被西方资产阶级学者用通俗易懂、明快流畅的笔调,生动醒目、活泼新颖的形式表达了出来,因而易于被一些缺乏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素养的青年人所接受。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由于创立于 19 世纪至 20 世纪初,经典著作比较深奥难读,材料的取舍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社会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在经典著作中找不出现成的答案。因此,一些中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容易产生怀疑、动摇甚至逆反和排斥。再加上青年人,不可能一开始就自觉地选择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接受社会主义的意识,容易产生盲目的轻易肯定和否定的意识倾向,出现信仰问题上的多元趋势,致使一些中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产生厌倦感。因此,在中学思想政治课这块马克思主义启蒙教育的阵地上,如果不强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灌输,而是靠学生自身思想意识的自发发展,就会在实质上丧失这块阵地,使广大青年人成为资产阶级的俘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