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灌输”的原则

“灌输”作为一种教学原则,不单只适用于思想政治课,对中学阶段来说,语文、数学等各科教学中,都要进行一定的“灌输”。如果不灌不输,学生就不能扎实地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知识,就没有必要的知识积累。问题是,在灌输中如何掌握分寸,怎样进行灌输。

“灌输”从字面上理解,是指思想、知识的灌注和输送,是针对知识缺乏,需要充实这一教学过程而言。从思想政治教育这个角度来说,“灌输”是相对于“自发”而言的,并不是“注入式”,也不是“满堂灌”或“你打我通”的意思。系统阐述“灌输”这一原则的列宁曾说得很明白。“灌输”,主要是指“政治知识”,即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传授,是指进行正面的宣传、教育、启发和引导,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思想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对他们的思想行为起到影响和支配的作用。而且列宁特别强调,要以各种方式和身分,理论联系实际, 深入到工人群体中去,做耐心细致的工作。这与那种“你讲我听”、“死塞硬灌”的方法是有本质区别的。对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来讲,采用“灌输”这一教学原则,并不是要教师在课堂不分时间、不顾内容、不问对象地生搬硬套,肆意强加,搞“填鸭式”、“满堂灌”,把马克思主义生动的内容教育,变成苍白无力的空洞说教。也不是排斥其他各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和原则,如启发式、因材施教等,更不是要打着灌输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的幌子,简单地搬弄马克思主义词句强加于学生,干骗人、整人的勾当,泯灭学生独立思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相反,灌输的原则是既注重内容,又讲究方法和效果,是在保证学生独立思考基础上的灌输,其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独立思考。向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基本常识的目的就是要通过灌输来调动学生对火热的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探索。思考是个运用逻辑思维和判断、推理的过程,它需要积累一定的知识,思考什么,如何思考,沿着什么样的方向、线索,运用什么方法思考,这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尽管 90 年代的中学生思想敏锐,但是,由于年龄和阅历的限制,缺乏基本的马克思主义知识的积累和蓄积,又怎么去思考、去探索呢?在这样一种起点上,即使有思考,有探索,也只是一种无目的的自发思考,而这种自发思考,其结局将背离正确的方向。因此,灌输并不是对思考的束缚,也不是思考的对立

物,而恰恰是进行正确思考的前提和基础。实际上,资产阶级在和无产阶级争夺接班人这一点上,也从未放弃过“灌输”。所以,在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资产阶级、封建主义的旧思想还有一定影响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持之以恒地对广大中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常识的“灌输”,否则,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东西就会乘虚而入。